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馬習會」由倉促公布開始,在質疑聲中落幕。作為史上首次兩岸領導人正式會面,總統馬英九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本該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推動兩岸和解的同時,能夠藉此機會重申台灣人民應有對未來作出選擇的空間。但結果一如坊間所料卻不如人願地,「馬習會」了無新意,非但沒有重建台灣社會對兩岸前景的信心,反而任由重申台灣立場的時機流逝。
「馬習會」在事前已經備受輿論質疑,認為總統馬英九在應對茲事體大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不夠公開;同時評論也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乃是基於在東亞緊張局勢下有所突破,才與馬英九會面。不論是形勢造就,抑或倉促公布,都使今次「馬習會」擺脫不了被動成事的標籤。
建對等會面形式 無對等體認實質
當然,被動成事的標籤以外,兩岸首領能夠對等會面的確是一項成果:縱不是與以往「漢賊不兩立」的年代比較,即使是雙方官員能夠直接互稱對方官銜也是近10年的事情,歷次泛藍政治人物也僅只以政黨身分前往北京。「中華民國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能避名取實地以「兩岸領導人」對等會見確立先例,讓以後不論黨派的台灣執政者能有一個對等和寬鬆的空間去與大陸領導人交往。
但可惜在會面期間的種種枝節,卻顯示總統馬英九的難堪:就藍營所憑藉的「中華民國體制」,馬英九聲稱在閉門會議中,有單方面對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過《中華民國憲法》;但馬英九對多年來以為招牌的「九二共識」所作出的折中論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馬習會」卻變成只有「一個中國」,不見「各自表述」;習近平以和平安寧、民族榮耀為基調,沒有鬆動大陸一方的長期定下的基調——以共榮合作的願景,企圖導誘台灣人作出選擇的取向;馬英九以和平繁榮、振興中華為唱和,卻不見呼籲大陸尊重台灣社會有作出選擇的空間。
作為國民黨人,馬英九本身利用模糊的不統不獨、「一中各表」路線,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大陸政策,維持一套有別於獨立或歸降,為台灣社會和對岸接受的言辭;但作為總統,他不應只僅僅代表本身的政治路線,而應當以台灣為本位,彰顯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維護並尊重社會內部的要務。而奇怪的是,面對前者政黨路線所應重視的「中華民國體制」,抑或後者總統所應捍衛跨越統獨、全民所有的社會空間,均未能予人能夠貫徹的信心。
親善大陸方針 換不到實質成果
如果我們反觀過往對大陸親善提攜方針,除了增加官方會面的場合,卻不能換來實質的成果,譬如實際上減低大陸對台灣的國防威脅,更因為倉促獨行地推動陸台經濟融合,而喚起台灣民眾的警覺,民望不斷下瀉,終成今日被輿論直指的「跛腳鴨總統」;這條對大陸親善、對內部折中的路線並不清楚,既不為大陸全然接受而隨時有被矮化之虞,也無視台灣社會意向接受與否,徒勞無功地維持下去,結果卻只是愈加弱化。今次會面同樣只能得出一如以往的結果,形式上的見過一次面,換來台灣社會內同樣的不信任。
本來建立台灣與大陸正式而對等關係,突出台灣尊嚴,是今次對台灣非常重要的結果,往後不論何黨何人執政也能以此為基礎;但總統馬英九面對大陸的時候,卻連「一中各表」的大陸政策綱領也不能全盤展示,顯示了與陸親善非但不能自圓其說,更沒有體認台灣社會內部意向的重要,已經對這種模糊折中路線有着相當大的不滿。今次會見,進一步局限對台灣形成共識和選擇的空間,加速台灣人對前景的信心流失,實在是丟失了歷史的重要時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馬習會」在事前已經備受輿論質疑,認為總統馬英九在應對茲事體大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不夠公開;同時評論也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乃是基於在東亞緊張局勢下有所突破,才與馬英九會面。不論是形勢造就,抑或倉促公布,都使今次「馬習會」擺脫不了被動成事的標籤。
建對等會面形式 無對等體認實質
當然,被動成事的標籤以外,兩岸首領能夠對等會面的確是一項成果:縱不是與以往「漢賊不兩立」的年代比較,即使是雙方官員能夠直接互稱對方官銜也是近10年的事情,歷次泛藍政治人物也僅只以政黨身分前往北京。「中華民國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能避名取實地以「兩岸領導人」對等會見確立先例,讓以後不論黨派的台灣執政者能有一個對等和寬鬆的空間去與大陸領導人交往。
但可惜在會面期間的種種枝節,卻顯示總統馬英九的難堪:就藍營所憑藉的「中華民國體制」,馬英九聲稱在閉門會議中,有單方面對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過《中華民國憲法》;但馬英九對多年來以為招牌的「九二共識」所作出的折中論述:「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在「馬習會」卻變成只有「一個中國」,不見「各自表述」;習近平以和平安寧、民族榮耀為基調,沒有鬆動大陸一方的長期定下的基調——以共榮合作的願景,企圖導誘台灣人作出選擇的取向;馬英九以和平繁榮、振興中華為唱和,卻不見呼籲大陸尊重台灣社會有作出選擇的空間。
作為國民黨人,馬英九本身利用模糊的不統不獨、「一中各表」路線,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大陸政策,維持一套有別於獨立或歸降,為台灣社會和對岸接受的言辭;但作為總統,他不應只僅僅代表本身的政治路線,而應當以台灣為本位,彰顯台灣自由民主的價值,維護並尊重社會內部的要務。而奇怪的是,面對前者政黨路線所應重視的「中華民國體制」,抑或後者總統所應捍衛跨越統獨、全民所有的社會空間,均未能予人能夠貫徹的信心。
親善大陸方針 換不到實質成果
如果我們反觀過往對大陸親善提攜方針,除了增加官方會面的場合,卻不能換來實質的成果,譬如實際上減低大陸對台灣的國防威脅,更因為倉促獨行地推動陸台經濟融合,而喚起台灣民眾的警覺,民望不斷下瀉,終成今日被輿論直指的「跛腳鴨總統」;這條對大陸親善、對內部折中的路線並不清楚,既不為大陸全然接受而隨時有被矮化之虞,也無視台灣社會意向接受與否,徒勞無功地維持下去,結果卻只是愈加弱化。今次會面同樣只能得出一如以往的結果,形式上的見過一次面,換來台灣社會內同樣的不信任。
本來建立台灣與大陸正式而對等關係,突出台灣尊嚴,是今次對台灣非常重要的結果,往後不論何黨何人執政也能以此為基礎;但總統馬英九面對大陸的時候,卻連「一中各表」的大陸政策綱領也不能全盤展示,顯示了與陸親善非但不能自圓其說,更沒有體認台灣社會內部意向的重要,已經對這種模糊折中路線有着相當大的不滿。今次會見,進一步局限對台灣形成共識和選擇的空間,加速台灣人對前景的信心流失,實在是丟失了歷史的重要時機。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