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志平:中美英的合縱連橫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3日 06:35
2015年11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9月底對美進行國事訪問之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主動出訪英國,與前者相比,後者更是聲勢浩大,誠意十足,被媒體冠以「超級國事訪問」之稱。「超級」二字並不是空穴來風,此次習近平專訪英國,英方以空前高規格禮遇招待,而習大大則攜總值約400億英鎊的投資做見面禮,可謂體現大國風範的「大手筆」。


更重要的是,此番交易規模之大恐有「覆水難收」之勢,鑑於英國與美國關係源遠流長,面對中英相互示好,美國怎會善罷甘休?這樣看來,中國似乎在做一項巨額的風險投資。中美英三國的合縱與連橫將會「好戲」不斷。


中英攜手 欣欣向榮

首先,中英的經貿合作將為實現「一帶一路」在歐洲地區的藍圖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人民幣將以英國為舞台,逐步走向國際,進一步加快中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的進程。不過醉翁之意不在酒,習近平的「大手筆」遠不止在金融經貿層面上。


其一,深化中英關係代表了兩國政府的強烈政治意願。習訪英期間,中英發表了兩國未來發展規劃的重要聲明,包括共有29條共識的聯合宣言,彼此認同政治體制、發展道路和核心利益,根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則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致力於人權和法治領域的交流。此番政治共識的達成,比經貿大單要更具長遠意義,表明了兩國之間超越金錢關係的核心利益走向尊重與認可。


其二,習近平意在借助中英關係的發展,超越雙邊關係範疇,促進中國與歐洲的進一步合作,從而推動中國宣導的「新型國際關係」的聯動發展。中國秉承「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理念提出了這一處理與西方大國關係的新方針,將一個和平理性、明智務實、尋求合作的中國形象,呈獻在英國人民、歐洲人民和世界人民面前。100多年前,英國發起鴉片戰爭,為中國人民送來了「炮彈」;100多年後,習大大率領中國團隊出訪英國,卻為英國人民送去了「銀彈」。這說明當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僅不會侵犯別人,不會「強國必霸」,還以最大的決心和誠意走向世界,用氣度和包容尋求與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衷誠合作、互利共贏、全面發展、構建和平。


魚與熊掌 孰能兼得

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中英的「曖昧互動」顯然會給英國的「老大哥」美國添堵,屆時,中美英三國的關係將會變得微妙而複雜多變。首先,在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核心技術方面,中美之間難以達成共識,對於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項目,美國方面基本持反對態度,而英國則是鼎力支持。英國在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中國簽訂人民幣互換協定、清算協定、設立結算中心,並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這一系列的舉措,在促進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同時,也威脅了美元在國際交易中的主導地位。更有歐洲銀行高層人士分析「人民幣會愈走愈遠,美元的主導地位將會終結」。另一方面,在今年早些時候英國已經率先不顧美國的反對加入了亞投行,而且帶動了韓國、澳洲等一眾美國的老朋友加入,這一舉動更確保了中國在亞洲金融事務中支配作用的影響力。那麼現在實際上因為英國和中國如此親近,英美關係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軍事方面,目前,美國承擔着北約70%的軍費開支,隨着美國的國防開支壓力愈來愈大,其希望英國等歐洲大國承擔更多責任。然而,英國皇家聯合國防研究所今年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的軍費開支將縮減到GDP的1.95%,並未達到北約的標準。這樣看來,英國不僅沒有幫助自己的「老大哥」還拖了一把後腿,奧巴馬也對盟友正在喪失關鍵性的軍事能力表達了擔憂。與之相反,中國國防開支正以破竹之勢逐年上升,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影響力必然會讓美國如坐針氈。


雖然習近平借剛剛結束的美國之行,用「增信釋疑」讓暗流湧動的中美關係暫時回緩,然而其後馬不停蹄的一系列大動作,包括這次訪問英國,以及之後與德法首腦的會面,不免會引來諸多質疑。一些西方評論員甚至認為中國意在「拉攏美國盟友,孤立美國」。日本媒體則聲稱中國是在尋求挑戰美國霸權,歐洲各國的親華舉動雖有一定合理性,但可能會最終失去對華的遏制。英國對華的親善,也被不少媒體批評為「叩頭式」外交,澳洲的評論員認為,「如果英國對中國太好,美國不高興的話,或許將來英國有安全問題的時候,美國不會出手相救」。


誠然,習近平的這招棋走得着實有點兒險,可能造成的後果便是美國揪住人權、網絡攻擊、中國南海等固有問題不放,並繼續激化與中國的矛盾,並積極壯大北約、TPP等戰略伙伴關係,與中國針鋒相對。在習近平結束訪英之旅幾天後,美國便按捺不住,派軍艦首次進入中國在南海的人工島礁12海里範圍巡航,引起中方強烈抗議,這種蓄意的挑釁行為似乎暗示了美國不滿的情緒。


中美英關係 何去何從

但縱觀世界發展格局,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並且中國一直堅持不懈地向世界展示其和平崛起、互利共贏的決心,並在國際諸多領域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縱使美國心裏不快,以大局為重,美國也不會在尖銳問題上擦槍走火,頂多也是利用國際法的模糊規則耍耍小性子,但會避免正面衝突。另外,英國等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外交轉向也顯現出其務實和理性的一面,即着眼於現實與長遠利益,畢竟美國所關注的南海問題對於距離遙遠的歐洲來說,並不會危及其切身利益。因此,有西方評論認為,中國這次在歐洲出色而成功地玩了一把「找朋友」的遊戲,使得歐洲各個國家都趨之若鶩,競相追捧。中國在處理中歐和中美之間的關係上,確實玩得很漂亮。


因此,即使鋌而走險,習近平還是佈了一個精妙的局,為中國「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打開了新的方向,可以說「大手筆」用到了值得用的地方。今後中國在處理中美英三國關係上應該尤為謹慎,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分歧,維持一個持續穩定的力量平衡關係。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中美關係應該一直放在首要位置,不能因中英或中歐交好而忽略中美關係。中美雙方應繼續秉持消弭互疑的理念,求同存異,將分歧大的問題暫時擱置,先在雙方具有共同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加強合作,使共贏大於競爭,合作大於分歧。同時,中國也不能因英國的熱情迎合而盲目產生傲慢與自滿的心理,畢竟中英之間還隔着一個美國,英國的「左右逢迎」也是時代所需。英美特殊的關係、中英關於體制認知上的分歧,讓中國在與英國加強戰略融合、各取所需、平等相見的同時,也要保持警惕,切勿掉以輕心。


作者是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秘書長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