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難得找到合適骨髓移植的患血癌的士司機,手術前個多月被發現中性白血球數量跌至0,但醫生仍批准他出院,後來他發高燒再度入院,終因敗血症死亡。事後死因庭展開研訊,案件昨續審。港大專家庭上表示,瑪嘉烈醫院及伊利沙伯醫院浪費大量救治時間,指事主因「一連串不應該發生的事情導致死亡」,本可避免死亡。
病重照准返家 伊院沒治療允轉院
港大血液腫瘤科及骨髓移植講座教授鄺沃林昨以專家證人身分作供,他批評醫護人員對事主宋海洲(51歲)的危險情况欠缺警覺。鄺指事主於2011年在瑪嘉烈接受化療,致其體內的中性白血球的數量跌至0,當時護士雖察覺有關數據,卻沒提醒醫生,最終醫生批准事主出院,而且沒有處方適當的廣譜抗生素和白血球增生因子,鄺表示,「如果是我,一定不會容許病人在這樣的情况返屋企。」
鄺續指出,事主回家後發高燒,由救護車送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惟醫生不單沒按指引以抗生素治療,更答允家屬要求讓事主出院及自行乘的士轉往瑪嘉烈醫院,並花時間寫轉介信,結果共浪費了34分鐘。鄺指出,若病人沒接受抗生素治療,1小時的死亡率高達30%,最終死亡率更是100%。他指出,即使是「不一定會死人」的急性心臟病,一般醫護都不會同意病人乘的士轉院,更何况是「不醫一定會死」的敗血症。
急症室等句半鐘 至死未獲抗生素
鄺又指出,事主抵達瑪嘉烈醫院後,急症室卻沒有把事主分流為最緊急,令他要呆等1小時34分鐘才被轉到內科病房,其間只獲處方生理鹽水,以及接受非必要的肺部X光檢查和填寫問卷,「搶治病人是爭分奪秒,竟然做一些和搶治病人無關的程序」,該院當時並無治療這類病人的指引。
鄺又批評,事主原本可自行步進急症室,但進入病房時已無法行動,醫護人員卻沒留意這病情惡化的徵兆,最終事主進入病房後53分鐘死亡,其間雖有醫生看過他,卻沒提供任何治療。
鄺又提到,由於「怕太多藥容易混淆」等因素,瑪嘉烈醫院的急症室和病房均沒存放抗生素,即使醫生想處方,最少也要花1小時從藥房取藥。事實上,事主由進入醫療系統直到死亡的4小時42分鐘,由始至終都未獲處方抗生素。
鄺透露,本案發生後,所有醫院的急症室已為這類病人制訂指引及存放抗生素,卻不包括內科病房,並稱這是由於「管理層唔畀」。死因裁判官張天雁質疑有關決定有何邏輯,鄺表示,「看不到有什麼邏輯。」
局方﹕敗血死亡率20% 屬死於自然
醫管局一方反駁,指事主出院後沒遵醫生囑咐在發燒後立刻入院,反而拖延4小時,而且敗血症本身十分危險,患者即使獲及時治療,死亡率仍高達20%,認為事主乃死於自然。案件押後至本月18日裁決。
【案件編號:CCDI-476/12】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