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7、8月的股市大調整,失去了的是市值、金錢,甚至部分投資投機者對市場的信心,得到的卻是經驗與教訓,投資者從跌市的威力,深刻感受到股市的風險,完全可以寫進A股血淚史。不過,10月以來,內地股市的兩融餘額規模再迅速累積,相信觸及了內地中證監政策底線的,相信不止是1.16萬億的數字,而是在短短一個月內近三成的升幅;能經一事長一智,防患於未然,總好過亡羊補牢吧!從A股表現與部分券商開始自行收緊孖展規定即可推斷,中證監於上周五收市後宣布上調孖展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之前,市場已醞釀一定的政策預期情緒反應。
有統計指出,股票市場在處於觸底及熊市的時刻,指數與股價走勢,有五成至六成都源於政策與情緒。投資要懂國策,更要懂國情。
中國的私家精神病醫院也要來港招股,且獲124倍超額認購,反映了什甚麼?反映資金充裕?市場瘋狂?不必想得太大!只是看好而又想buy這盤生意大不乏人而已。引伸下去,為什麼內地的精神病醫院有市場?國情也!內地有一說,在中國,只要有家人把病人送進精神病院,只要一天沒有家人來接走,即使病人已經痊癒,都走不出來,是以精神病院已經成為子女、配偶、家人謀財害命的平台之一。看來,有天老公想娶小三享齊人福,不肯就範的正印也得要小心點!
除了國策 投資更要懂國情
剛過去的雙十一消費購物盛會,表面上未有令對銷售成績抱一番樂觀憧憬的朋友失望,從去年的500多億元人民幣大躍進至近1000億的總銷售金額數字實在令人感到鼓舞,惟須注意銷售金額是top line數字,經過七除八扣之後抵達bottom line又會是怎樣一回事?
根據內地廣告界朋友的觀察,雙十一對好一部分內地商家來說非但不是祝福、更可能是咀咒,何解?拿一個例子,有透過網路平台、於雙十一當天24小時內成功售出3000萬元貨品的內衣銷售商,因要為這3000萬元銷售而準備充足存貨以應付網絡訂單,該網絡商店就要預留價值達5億元的存貨,理由是商家要為每款式內衣備齊各款式的顏色及尺碼,翌日一覺醒來,商家即要為塞滿貨倉的4.7億元庫存而煩惱,還未計算之前花在打廣告的300萬元,據悉內地甚至有商家因營運資金被庫存壓力鎖得透不過氣來而沒頂。
更重要一點,沒有較平時優惠且平宜的速銷,商家能一下子成就這麼的生意額嗎?鬥平的生意怎會可持續發展嗎?很值得商榷。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有統計指出,股票市場在處於觸底及熊市的時刻,指數與股價走勢,有五成至六成都源於政策與情緒。投資要懂國策,更要懂國情。
中國的私家精神病醫院也要來港招股,且獲124倍超額認購,反映了什甚麼?反映資金充裕?市場瘋狂?不必想得太大!只是看好而又想buy這盤生意大不乏人而已。引伸下去,為什麼內地的精神病醫院有市場?國情也!內地有一說,在中國,只要有家人把病人送進精神病院,只要一天沒有家人來接走,即使病人已經痊癒,都走不出來,是以精神病院已經成為子女、配偶、家人謀財害命的平台之一。看來,有天老公想娶小三享齊人福,不肯就範的正印也得要小心點!
除了國策 投資更要懂國情
剛過去的雙十一消費購物盛會,表面上未有令對銷售成績抱一番樂觀憧憬的朋友失望,從去年的500多億元人民幣大躍進至近1000億的總銷售金額數字實在令人感到鼓舞,惟須注意銷售金額是top line數字,經過七除八扣之後抵達bottom line又會是怎樣一回事?
根據內地廣告界朋友的觀察,雙十一對好一部分內地商家來說非但不是祝福、更可能是咀咒,何解?拿一個例子,有透過網路平台、於雙十一當天24小時內成功售出3000萬元貨品的內衣銷售商,因要為這3000萬元銷售而準備充足存貨以應付網絡訂單,該網絡商店就要預留價值達5億元的存貨,理由是商家要為每款式內衣備齊各款式的顏色及尺碼,翌日一覺醒來,商家即要為塞滿貨倉的4.7億元庫存而煩惱,還未計算之前花在打廣告的300萬元,據悉內地甚至有商家因營運資金被庫存壓力鎖得透不過氣來而沒頂。
更重要一點,沒有較平時優惠且平宜的速銷,商家能一下子成就這麼的生意額嗎?鬥平的生意怎會可持續發展嗎?很值得商榷。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