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區選投票進入倒計時。在全港431個選區中,68個選區候選人自動當選。共867名候選人將競逐其餘363個議席。在此次區選中,建制派陣營龐大,僅民建聯就有171人參選,泛民陣營213人參選,「傘兵」有近50人參選。從目前情况來看,廣大市民期望當選者能熟實情、講實話、辦實事,能紮紮實實在地區工作,能真心真意為基層市民服務,已成為主流民意。
香港區選是一次集中的民意表達。透過區選,可以看到香港市民喜歡什麼、排斥什麼、需要什麼,也折射出香港未來發展的喜與憂,值得人們深思。
香港之喜:公民社會成熟度明顯增加
觀察香港的政制發展,需要3個角度。從歷史的角度看,香港是一個前殖民地地區,英國統治香港150年間,政治上都是英國人說了算。從社會形態的角度看,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商業氛圍濃厚,本港市民長期以來不大過問政治,埋頭經商做事。從民主進程的角度看,香港處於「初級民主」階段,1997年香港回歸,民主政制才起步,現在仍在艱難探索之中。香港的政制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此番區選,讓人欣喜的看到公民社會的成熟度明顯增加。理由有三:
其一,建制派長期以來深耕社區、服務民衆的務實做法贏得選民青睞。民建聯是建制派中的最大黨派,在68個自動當選議席中,有20人為民建聯人士,這反映出他們人氣極旺,令其他人不敢與之爭鋒,不費「口舌之功」就能讓對手消失得無影無蹤,也折射出民建聯的理念深得民心,平時工作紮實,得到了選民認同。同屬建制派的工聯會、經民聯、自由黨、新民黨等黨派與民建聯在這一點上極其相似,得到了基層民衆的鼎力支持。
其二,泛民的「泛政治化」傾向沒有贏得大多數選民的支持。泛民陣營的支持者原本不少,他們的反對聲音也讓市民對本港重大事件的判斷多了一些角度,這更能體現民主的本質,但近年來泛民的作為有點「走火入魔」,事事都貼上政治標籤,逢中必反、逢「一國兩制」必反、逢特區政府必反,為反而反,特別是對經濟和民生項目頻頻「拉布」,已經到了讓市民極為反感的地步,令人懷疑其反對聲音並非出於公心,而是包藏私利,這讓一大批有頭腦的選民棄泛民而去。
其三,「傘兵」的激進言行讓選民厭惡。「傘後組織」和「傘兵」是「佔中」的產物,他們是街頭「鬧」出來的,而非社區「長」出來的,不熟悉社區事務,無意於民生大事,熱中於呼喊空洞的口號,而79天的「佔中」給香港造成的損失讓人記憶猶新,雖然此次參選做了「政治化妝」,但終歸難逃法眼,選民對其厭惡。
以上3點說明,在經歷了非法「佔中」、政改方案表決、立法會「拉布」、暴力「鳩嗚」等事件後,以往不太過問政治、忙於生計的市民愈來愈多的參與選舉,他們對本港的政治光譜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對各政治派別有了更理性的選擇,對香港未來的路如何走下去有了更熱切的期待,香港的公民社會正在走向成熟。
香港之憂:年輕人仍處思想迷茫生存焦慮
觀察香港區選,總體上讓人感到安慰和寬心。但如果從結構上分析,仍有讓人憂慮之處。各派人士普遍認為,中年人和長者多為建制派的票倉,年輕人多為泛民的票倉,而參選的近50名「傘兵」幾乎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據選舉事務處2015年的選民登記數字,18至35歲的新登記選民佔23.6%;如把上限線擴大至40歲,這個組別的新增選民佔整體30.9%。由於本港人口趨於老化,無論新增選民還是已登記選民,中年和長者仍佔大多數,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如果因此而忽視年輕人的投票傾向,則會給未來埋下隱患。
不得不承認,現時的一些年輕人仍處於思想迷茫和生存焦慮之中。思想的迷茫,源於教育環境。本港教師階層不少傾向泛民,他們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影響巨大,《基本法》沒有在學校得到很好普及,學生對「一國兩制」一知半解,只講「兩制」,不講「一國」,搞不懂國家和香港的關係,把香港等同於一個政治實體,缺少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校園內頻頻出現「港獨」思潮,學生不能明辨是非。現實的焦慮,源於就業環境。本港最嚴重深層矛盾莫過於奇高樓價和基層貧窮,年輕人就業機會少、薪水低、向上發展艱難,再努力也無力置業成家,由於看不到前途,摸不着希望,不少年輕人在各自的社交圈裏傳播負面情緒,久而久之,怨氣愈積愈多,便尋求突破口,發泄對社會的不滿。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年輕人本來就有叛逆性,反傳統、求創新是年輕人的特點,加之思想的迷茫和生存的焦慮,讓許多人暫時失去理性,泛民的反對聲音、激進組織的出格言行,在他們看來很酷、很帥、很時髦、很解恨,他們的投票會傾向於泛民和激進組織。
香港之路:教育經濟民生不可偏廢
青年是香港的未來,青年的思想走向,決定着香港的發展走向。透過此番區選,讓人更清楚的認識到青年工作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做好青年工作,需要在教育、經濟和民生上着力,三者不可偏廢。
基本法再普及需尋求突破。回歸18年,基本法的普及遠遠不夠,這是青年學生價值觀偏失的主要原因,由於缺乏國家觀念、民族觀念、法治觀念,出格的言行不斷。要讓基本法深入人心,應該從教師、教材、教育體制上尋找突破,找到解決辦法,不能再簡單地停留在口頭爭論上。
「共建共享理念」應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經濟發展應該惠及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這是發展的本質。香港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背離了這一點,這是造成人心撕裂的深層次原因。因而,應該讓「共建共享理念」體現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在「做蛋糕」之時,就應考慮到如何「分蛋糕」,讓社會各階層,特別是社會最底層的普羅大衆共享利益。
民生大事不可忽視。就業、扶貧、養老,這些事情是特區政府着力的民生大事,但屢屢遭到質疑和「拉布」,如果這些問題不盡快解決,香港社會將長期陷於政治爭拗;如果這些問題能盡快解決,政治爭拗就失去了理由。政治爭拗減少,給年輕人的誤導則減少。因此,香港各界應支持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做法,更多的思考、認清、把握香港的未來發展之路。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
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