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視界香港」藝術展從11月12日開始佈展,陸續將31件以真人為模型的雕像擺到中西區多幢大廈天台的邊緣。11月12日晚本中心即收到一位中西區居民的查詢,她因在自家附近見到雕像而倍感驚慌。因大約三周之前,與該位置相隔不遠的另一建築有人跳樓自殺。案發當時她在家聽到持續的慘叫,至今難以心安。如今雕像要在此位置持續擺放6個月,時時令她想起當日的經歷,她深感困擾。
她並非唯一一個有此感受的。11月13日多個本地傳媒都報道,陸續有人見到雕像以為是有人跳樓而報警,發現是虛驚一場之後感到被愚弄,並抱怨雕像令他們想起過往曾有青年在附近跳樓自殺,令人不安。可以試想,當31尊雕像中的27個在大廈天台全部安裝完成(其餘4個放在街上),並持續擺放半年之久時,將有多少人感受到這種不安。
9月初,該藝術活動的主辦方英國文化協會曾與本中心聯繫,諮詢我們對此展覽的意見。當時中心同事即強調了該展覽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應。最常見的情况會是,公眾可能見到雕像的第一反應是有人要跳樓,進而報警,浪費警力。另一方面,當知曉此展覽之後,萬一真有人在這些區域要跳樓時,路過的民眾可能誤以為是雕像而忽略,延誤拯救的時機。此外,香港與全球其他地方不同,跳樓自殺的發生率格外高,每年大約有四五百人死於跳樓自殺。也就是說每天都有人可能因此種方式喪失親友,或目睹過這些慘劇,留下心理創傷。對於他們來說,這種雕像很可能造成再次傷害。
公開浪漫呈現自殺 引模仿效應
而最嚴重也是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一種情况是,如果有易感人士(如患有抑鬱或曾有自殺企圖的人士)見到這些雕塑,可能受到感染而將自殺付諸行動。過往已經有研究顯示,以公開、顯著、浪漫化的方式呈現自殺(例如聳動煽情的自殺新聞報道、浪漫化自殺的影視劇),會引致模仿效應,帶來整體自殺率的上升。被藝術家描述為「一個個特立獨行的人體雕塑靜靜佇立,全神貫注思考着人與世界的關係」的雕像,有可能被易感人士解讀為浪漫的自殺行為。萬一有不幸事件發生,生命沒有「take two」,誰也未有能力為此負上責任。也不可以用認知不足,一筆帶過。
當然,我們尊重藝術家的表達自由,因此當時我們對主辦方提出建議:(1)能否以其他較小爭議性的展品取代此次的展品;(2)或者能否將雕像安置在地面或藝術園區,避免引起公眾的誤會;(3)如果以上兩個選項都無法做到的話,我們建議主辦方能與全港居民(並非局限中西區居民,因為誰都可能路過中西區)做好全面、充分的溝通,在展出的同時帶出關注精神健康的信息,令社區裏不同持份者的感受與需求都能得到關照。
應允許公眾參與 因應意見改善
遺憾的是,從目前的進展來看,主辦方對我們的3項建議都未做出回應。雖然也安排了在大學舉辦講座,有導賞團、學生及老師工作坊,但這些活動主要針對在校師生,難以覆蓋更廣和可能受到影響的群組。特別是從本地媒體報道來看,許多在展出地點附近居住、工作的人士事先完全不知情。藝術家和主辦方說希望這組展品可以令香港人反思個體與「共同空間」的關係。這些居民或職員或許不是這些高樓大廈的擁有者,但他們是這些空間的使用者,是最容易被此次展覽影響的人士,為何並未納入主辦方的溝通協商範圍?主辦方又是否設立有專門的溝通機制,及時回應公眾的查詢,與那些感到不安的人士保持接觸,密切留意他們的心理狀態,並做出適當的轉介?
在早前的交流中,主辦方向我們強調香港需要公共藝術,期望通過此次展出可以提升公眾對藝術的欣賞。事實上,我們也深深認同香港需要公共藝術。而我們理解的公共藝術應該是在設計和執行過程中充分允許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保障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並能因應公眾的意見和建議做出調整和改善。這組展品將在我們的「共同空間」裏持續展示半年之久,我們呼籲社會上的不同持份者可以就此作出討論: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公共藝術?怎樣的藝術可以令我們的「共同空間」更美好?假設主辦方不願做任何調整,我們呼籲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社區組織,及每一位市民密切留意是否有人受到此展品的困擾,協助他們調適心理或尋求專業的幫助,盡量將負面效應降至最小。
作者葉兆輝是香港大學賽馬會
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程綺瑾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教授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