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各方應放下小算盤 合力對付極端組織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7日 06:35
2015年11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在巴黎發動恐怖襲擊,使人再次見識到恐怖主義反文明、極端分子手段殘酷的一面。國際社會齊聲譴責殘暴不仁的恐襲,在中東有軍事存在的各方「玩家」都摩拳擦掌,誓要消滅「伊斯蘭國」。不過,中東事態極其複雜,各方雖然知道不切除這個毒瘤自身也可能受危害,但是各方除了大局之外還有一己小算盤,實際行動不僅未步調一致,甚或出現相互抵消效果,讓極端組織有空間鑽營坐大。若各方仍然各謀其事,過去10多年「愈反愈恐」不僅無法改變,還不能排除有惡化的可能。


巴黎恐襲改變世界

加強軍事介入中東

正如14年前「九一一」恐襲一樣,今次巴黎恐襲,同樣會改變世界。當年,美國繞過聯合國先後發動了對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雖然軍事上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勝利,但是同時強化了與伊斯蘭世界的扞格,較「蓋達」更極端的組織乘勢而起。隨後,美國在中東推動民主,操作「阿拉伯之春」的結果,中東大亂,極端組織趁機壯大,其中發展迅猛的就是「伊斯蘭國」。因此,「九一一」恐襲改變世界之處是美國藉對付恐怖分子之名,顯示統率和重塑國際秩序之力,同時使「文明衝突」深化和激化,使全球深陷恐怖主義的噩夢之中。


今次巴黎恐襲,視覺上雖然沒有紐約世貿中心轟然倒塌的震撼,但是無辜民衆遇害和血迹斑斑,同樣使人觸目驚心。「九一一」被解讀為「蓋達」、拉登與美國的戰爭,巴黎恐襲則是歷經中東戰禍與秩序大亂之後,隨着數以百萬計中東人民顛沛流離,其中以十萬計投奔歐洲,在客觀上出現了危機溢出中東之勢,使人驚覺極端組織和恐怖分子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近在身邊。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離開家國、託庇於歐洲的中東難民,絕大多數是奉公守法、只求安身立命的民衆。不過,只要有那麼絕少數恐怖分子混雜其間,就足以使人忐忑不安;今次巴黎恐襲,其中有襲擊者懷疑有難民身分證件,正好說明恐襲危機之深化與惡化。


極端組織若按10多年發展勢頭持續下去,國際社會認識到無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都知道必須對付「伊斯蘭國」,特別是歐洲與阿拉伯亂局地緣接近,更迫切求自保。法國視受襲為「戰爭行為」而加以反擊,戰機轟炸了「伊斯蘭國」的指揮所和訓練營;由今年1月《查理周刊》遭到極端激進槍手襲擊造成12人死亡,到今次巴黎恐襲,法國為了國家安全,完全有理由強力打擊極端組織。


另外,一直與軍事行動保持距離的德國,有報章評論指為「恐怖主義正在強迫我們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這顯示,帶頭接受大量中東難民的德國,已感受到危機及身,有點按捺不住了。英國正着手尋求推翻國會有關空襲叙利亞的禁令。至於中東局勢其他主要「玩家」,美國、俄羅斯和中東個別軍事強權,都知道局勢發展不但關乎切身安全,還涉及在中東的利益,因此對「伊斯蘭國」的打擊,總體已經成為不言而喻的共識。


巴黎恐襲改變世界,首先體現在各方加強軍事介入,但是能否奏功,須視乎各方是否統一步調。美國和俄羅斯是中東兩大玩家,他們在對付「伊斯蘭國」存在分歧,美國的目標是趁機要把叙利亞巴沙爾政權一併推翻,俄羅斯則是利用叙利亞現政權為着力支點,因而變相支持巴沙爾。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普京趁在土耳其出席G20峰會「破冰」,兩人在會場休息場地一角對談了35分鐘,其後美方傳出雙方在對付極端組織的戰略基本一致,但是戰術上仍有分歧。另外,中東其他國家對待「伊斯蘭國」也是各懷鬼胎,ISIS之坐大,有分析認為與伊斯蘭世界的派別勢力競逐有關,個別國家被認為是「伊斯蘭國」的金主,目的為改變什葉派主導叙利亞;有關傳聞無從證實,不過「伊斯蘭國」在各方轟炸下仍然愈戰愈勇,卻是有乖常理。


ISIS愈捱轟愈坐大

皆因玩家各懷鬼胎

如今所見,各方的行動止於高空轟炸,無一個國家肯派出地面部隊徹底清剿極端組織。若這種情况不改變,看不到從根本上打擊「伊斯蘭國」的可能,反而是狂轟濫炸之下,有可能迫使極端組織的有生力量策劃報復,屆時或許類似巴黎恐襲的恐怖襲擊會在其他地方重演。


印尼有報章報道,「伊斯蘭國」計劃在東南亞建立根據地,並引述馬來西亞內政部官員指出,這個極端組織正在馬來西亞及印尼招募武器及炸彈專家。報道透露已有逾350名印尼人加入「伊斯蘭國」,又指日前有疑似「伊斯蘭國」成員的外國公民進入中蘇拉威西省坡蘇(Poso)地區招募新血,發展組織。印尼是回教人口最多的國家,若「伊斯蘭國」在當地或東南亞立足,將是中東噩夢的延伸。可見極端組織、恐怖主義和恐怖分子其實離開東方並不遠,若未能把「伊斯蘭國」壓死在中東,則不單歐洲,遠東早晚也不會安寧。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