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歷年減廢不達標 垃圾圍城成懸念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9日 06:35
2015年11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審計署發現政府在處理都市固體廢物(下稱「都廢」)未達標,與原定計劃差距甚遠,佔「都廢」較大比重的廚餘,處理情况亦不樂觀。根據審計報告揭示的情况,對照政府在減少「都廢」和廚餘的部署,顯然空有目標;即使有願景、有藍圖、有策略,但是10年來執行所見卻未到位,其中一些重要數據,政府還有報喜不報憂之嫌。按現行政策和已經開展的工作,若無根本改變,到了2022年也看不到顯著改善的可能。歷任環保官員對此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進口垃圾當回收

政府有篤數之嫌

2005年政府制定目標,以2003年為基礎年,把全港產生的「都廢」量每年減少1%,直至2014年。在2009年之後,政府以「都廢」回收率達到49%,吹噓為環保工作的政績。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據審計報告揭示,2013年本港產生了549萬公噸「都廢」,其中348萬公噸(63%) 棄置於堆填區,其餘201萬公噸(37%)回收供循環再造。與5年前發表的統計數字比較,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廢」由2009年的327萬公噸,增至2013年的348萬公噸;回收率則由2009年的49%,減至2013年的37%。


為什麼回收率出現那麼大變動?原來政府曾經把進口廢物再造一併計算回收量,使回收率拉高了12個百分點。政府把進口垃圾視作本地回收廢物的一部分,並以此作為環保工作的政績,或許政府認為合理,但是從市民的角度很難接受,因為有「篤數」之嫌。


總之,政府要把棄置在堆填區的「都廢」目標,由2004年的60%減至2014年的25%並未實現,因為在2013年超過63%「都廢」棄置在堆填區,較2004年多了3個百分點,顯示10年之間不減反增。政府原本計劃明年起逐步實施都市固體廢物徵費,以減少「都廢」量,惟是迄今仍然停留在動口不動手狀態,寓禁於徵遙遙無期。


另外,關於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目前只有膠袋徵費落實,其他廢電器電子產品、輪胎、玻璃樽、包裝物料、充電池等全部未做。即使膠袋徵費也是報喜不報憂,徵費後的膠袋堆填由6.57億個減至2013年的1.16億個,可是其他塑料袋則由40.21億個增至45.06億個;審計報告指政府只向立法會匯報減量,沒有匯報實際上只減少了1949公噸,成效有限。生產者責任制是政府減少「都廢」政策的主軸,現在減廢不力,這是主事官員失職抑或政府弱勢不敢推動,帳目委員會聆訊時,立法會議員應該提出質詢。


近年棄置在堆填區的「都廢」不減反增,則 《2013藍圖》訂立的目標,要把每日人均棄置量由2011年的1.27公斤,至2017年或之前減至1公斤或以下,及至2022年或之前再減至0.8公斤或以下,就變得恍如吹牛皮。因為審計署注意到,「都廢」每日人均棄置量由2011年的1.27公斤,增至2014年的1.35公斤;人均棄置增加,即是「都廢」量增加。這些數字確切反映政府於控制都市固體廢物顯得力不從心。至於加劇環境污染的廚餘,現在每日堆填逾3600公噸,去年環境局訂出目標,要在2022年或之前把棄置於堆填區的廚餘量減少40%。政府這個算盤,初步是落筆打三更。


廚餘試驗反應冷淡

政府部門各自為政

政府分別在公屋屋邨和私人屋苑推行廚餘回收試驗計劃,在14個公屋屋邨合共6.7萬個住戶,只有6.2%參與,到去年中有13個屋邨終止了試驗計劃。私人屋苑方面,40個屋苑獲批津貼推行為期兩年的廚餘循環再造,至今年6月有16個屋苑(約4.3萬住戶)展開有關項目,只有4.6%參與。此外,雖然每個屋苑的廚餘處理機可每日處理100公斤廚餘,但是16個屋苑平均只各自每日收集到42.7公斤廚餘以作處理。


除了公屋和私樓住戶對廚餘循環再造不熱切,為減少廚餘而推出的《惜食約章》,環保署邀請12個政府部門簽署,原本只有4個部門參與,今年審計署開展審查工作時,餘下8個部門有6個簽署,但是食環署和房屋署則堅決不簽。減少廚餘既是政府政策,部門都未能一致行動,放諸社會涉及更多不同利益,政府是否有足夠能量推動生產者責任制,頓成疑問。至於九龍灣處理廚餘設施,環保署告知立法會每日可接收最多4公噸廚餘,然而,審計署發現該設施7年來實際廚餘處理量,平均只有每日0.89公噸。這是當局施政不到位而未坦誠交代又一事例。


10多年以來,政府在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和廚餘,不同主事官員都發表各自願景、藍圖和策略。但是,審計報告揭示環保政策成效,與官員的表述差距甚大。政府若按現行政策推行下去,加上歷來的執行不力未獲根本改善,則本港減廢減廚餘不能樂觀,而會否出現垃圾圍城局面,也將成為懸念。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