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創業板「炒殼」成風,多隻創業板新股在上市後,股價出現異動,引起市場關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昨日以書面回覆立法會查詢,稱證監會過去3 年合共調查了98 宗創業板新股的異動,當中41 宗仍在處理中。立法會議員(金融界)張華峰認為,證監會應更主動出擊,而不是在接獲異常情投訴時才再作跟進。明報記者徐寶文、武君
近年創業板淪為「啤殼工場」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上市後首兩周大升一倍或以上的新股數目,由2011年的0宗,升至去年的15宗,截至今年10月更已升至23宗,今年9月上市的立基工程(8369)首日更一度爆升59倍,令全城嘩然。
證監會:不是全部存在問題
張華峰昨日於立法會會議上,就此問題向陳家強詢問。陳家強其後在書面回覆中提到,證監會於過去3年間,就創業板股份的股價異動,或潛在市場操縱行為,展開了合共98宗的查訊或調查,當中有41宗個案仍在處理中。
證監會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稱,已完成處理的57宗之中,亦可能有因不構成不當行為而中止調查的案件,並不是全部57宗均存在問題。
張華峰:證監要「主動出擊」
張華峰向本報表示,歸根究柢,創業板「殼股」炒風問題,相信與近年內地資金紛紛南下「買殼」有關,近期業界正與證監會展開此方面的討論,探討解決的方法,惟暫時未有明確方案。
雖然治本方法仍未有,但張華峰作出了「治標」的建議。他認為證監會應加強市場監察,要多作「主動出擊」,而非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或接到投訴時,才展開調查;聯交所亦可在個別要求上加強監管,如提高「股份最少由100名公眾股東持有」至數百名,以減低股份被個別人士操控的可能性。惟他強調,門檻不能過於嚴格,如規定創業板新股亦要IPO,將為其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削弱創業板的原意。
富昌:無法避免貨源歸邊
富昌金融研究部總監譚朗蔚則相信,證監會曾多次表示關注創業板異動情况,但只能對確實存在的違規行為採取措施,無法避免貨源歸邊造成的炒風;相信為保持本港自由市場,證監會不會設立新規干預創業板升幅,只會繼續警示風險。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
近年創業板淪為「啤殼工場」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上市後首兩周大升一倍或以上的新股數目,由2011年的0宗,升至去年的15宗,截至今年10月更已升至23宗,今年9月上市的立基工程(8369)首日更一度爆升59倍,令全城嘩然。
證監會:不是全部存在問題
張華峰昨日於立法會會議上,就此問題向陳家強詢問。陳家強其後在書面回覆中提到,證監會於過去3年間,就創業板股份的股價異動,或潛在市場操縱行為,展開了合共98宗的查訊或調查,當中有41宗個案仍在處理中。
證監會發言人回覆本報查詢時稱,已完成處理的57宗之中,亦可能有因不構成不當行為而中止調查的案件,並不是全部57宗均存在問題。
張華峰:證監要「主動出擊」
張華峰向本報表示,歸根究柢,創業板「殼股」炒風問題,相信與近年內地資金紛紛南下「買殼」有關,近期業界正與證監會展開此方面的討論,探討解決的方法,惟暫時未有明確方案。
雖然治本方法仍未有,但張華峰作出了「治標」的建議。他認為證監會應加強市場監察,要多作「主動出擊」,而非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或接到投訴時,才展開調查;聯交所亦可在個別要求上加強監管,如提高「股份最少由100名公眾股東持有」至數百名,以減低股份被個別人士操控的可能性。惟他強調,門檻不能過於嚴格,如規定創業板新股亦要IPO,將為其帶來沉重的成本壓力,削弱創業板的原意。
富昌:無法避免貨源歸邊
富昌金融研究部總監譚朗蔚則相信,證監會曾多次表示關注創業板異動情况,但只能對確實存在的違規行為採取措施,無法避免貨源歸邊造成的炒風;相信為保持本港自由市場,證監會不會設立新規干預創業板升幅,只會繼續警示風險。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陳家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