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交平台太無聊 網絡紅人劃清界線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19日 06:35
2015年11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望望手機,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WeChat等社交平台的應用程式你裝了幾多個?由傳統紙媒到網絡世界,再發展至不同的社交平台,從前成名要樣靚身材正當明星是唯一的出路,今時今日只要有部手機,定時上載夠爆有noise的相片或感想,人人都有機會成名成為網上的influencers,坐擁十萬百萬網民的愛戴。Influencers努力的經營自己,followers追看他們的帖子,把時間都花在虛擬世界中,是網絡真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還是你現實的生活太無聊了?


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有商機,品牌看準influencers的影響力,紛紛以產品贊助甚至真金白銀使他們出帖,對相片及圖說都有指引,粉絲們傻癡癡的以為是真心分享,實則乃植入式廣告。早前澳洲Instagram紅人Essena O'Neill猛然發現網上世界的虛擬,拍片直斥社交網絡不健康的風氣,指廣告商都出錢要她發帖,上載一張相已輕鬆賺到2000澳元。她不想再成為社交平台賺錢的工具,決定此生跟社交網絡劃清界線,刪除擁有60萬粉絲2千多張相的Instagram帳戶,從此做回普通人。片中她指自己每天花很長時間去看不同的完美女生,希望成為其中之一,故把生活完美化,上載帖子前後不停修圖及撰寫圖說,從粉絲數量、點讚、轉貼的數字之中得到肯定。但漸漸她發現這些都是沒有意義、不真實的數字,沉迷社交網絡令她神志不清,慶幸自己終於醒覺。


以「業配文」推銷普遍

社交網絡除了捧紅數之不盡的influencers,亦成了品牌一夜爆紅的福地。來自米蘭主力數碼媒體的公關公司NSS Factory,在2009年成立一個街牌GCDS(God Can't Destroy Streetwear)(1b),透過跟Chiara Ferragni(1c)、Sita Abellan(1d)、Patricia Manfield(1e)等當紅網上influencers合作,令一個毫無設計可言、賣slogan tee的街牌亦得以紅起來,Instagram吸納了二十多萬粉絲,網店流覽量達一億三千八百萬人次。品牌跟influencers互惠互利用關照上位,在世界各地已極為普遍,台灣對這種合作關係稱之為「業配文」,即業務配合文章。聽起來不過influencers的個人PR與品牌市場策劃的營銷手法,說穿了就是植入式廣告,以不經意、低涉入性的手法傳達產品資料,減少大眾對傳統廣告的抗拒。


網上世界人人平等,只要你夠勤力出帖分享,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influencer。隨着blogger、YouTuber等愈來愈多,為爭上位博關注,產品種類及表達手法愈見過火浮濫,加上業配文中一面倒的正面評價,再忠心的followers亦會醒覺,不再傻癡癡的相信此等業配文,甚至對博主及品牌反感。很多influencers表示網民會發信息責罵甚至人身攻擊,在香港bloggers風氣漸盛,一班鍵盤戰士看不過眼bloggers把業配文寫成真心分享,成立打壓聯盟「HKBeautyBeggar」,挑剔bloggers們的前言不對後語,呼籲擺買為bloggers提供產品試用的品牌,曾經一名facebook有十多萬粉絲的influencer「大佬B」便因為被網民揭發賣假貨、講大話而被拉下馬。


有求就有供 耗時建虛榮

社交平台的原意為跟朋友分享,把人與人之間聯繫起來。用戶漸漸地透過上載購物、食物、友儕等照片炫耀自己的生活,把最不真實的一面呈現出來,衍生出網上influencers。Essena O'Neill的例子引起社會的熱議,有人讚她勇氣可嘉,同行卻說她多此一舉博宣傳。網上紅人無遠弗屆,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