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這邊廂,撐港足的熱烈情緒席捲全城,連筆者一位平日不看球賽的黃絲朋友也追看,並說相比近年的政治分裂,良久未感受過如此這般的團結;另一邊廂,後雨傘的政治氛圍,夾雜瀰漫悶愁與無力,正如一些年輕人所說,79天的路也都佔過了,也沒有帶來「最終改變」,那到底還能做些甚麼?
不論是透過球場所借來的團結感,抑或於變不了天的重重愁悶中,彷彿都滲透着一份無力感。說穿了,我們心裏其實知道,球場到底不同於廣場,而且也明白,若要從專制者手中重奪民主,一場佔領運動遠遠不足夠。
但無可否認,個人意志在歷史變遷的巨輪前竟如此渺小,而無力感很可能就來自於,這份渺小的自覺。
自覺歸自覺,但無力感仍然需要處理,於是我們可能暫時換個戰場,來讓大家打氣和團結,甚至於傘後,不少人選擇停頓一下(或轉換位罝,不再上前線),直面自己的愁爆和感受,以備重整再上路。
然而這些之外,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個人的渺小和無力,到底意味着什麼其他東西,人在歷史中、在變遷的巨輪前,可以擔當甚麼角色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當個人主體(或個人組成的一些小群體)面對諸多外在的權力、趨勢、條件和限制,他確實不能帶來「最終改變」,做到完全的命運自主,但這也不代表個人對歷史完全沒有影響、介入。
雨傘運動沒帶來「最終改變」,但至少佔領的意義在一般人心中已完全不同,鬆動了一些保守的社會心態,因而人們比以往較為容易接受「佔領」,這使運動多了一種武器。
換個角度,面對時代巨輪,個人可能既不是全能的主人,也從不是隨意被擺動的木偶,我們的介入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點滴地「改變」社會。因而,在全能與被擺佈之外,其實存在各式局部的改變。而在重要時刻,將聚沙成塔。個人(或小團體)介入的意義,當在這一層次被設想。
如果有人自覺渺小之後,於是就破滅,或尋找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的捷徑,這未免廉價。其實,渺小的意義更在於告訴我們:行動要進化,但進化絕對不是抄捷徑,而要使未完全的運動,變得更多元、立體和寬闊,面對並深入更為複雜的社會,形成更廣泛、堅韌和團結的漫長抗爭。
正如90後社運人林朗彥所指,在這次佔路之後,我們要進化,要嘗試擴大佔領的邏輯,即在道路之外,要佔領人心和更多元複雜的社會領域。唯有這樣,渺小,就有變大變寬變強的可能。
不論是透過球場所借來的團結感,抑或於變不了天的重重愁悶中,彷彿都滲透着一份無力感。說穿了,我們心裏其實知道,球場到底不同於廣場,而且也明白,若要從專制者手中重奪民主,一場佔領運動遠遠不足夠。
但無可否認,個人意志在歷史變遷的巨輪前竟如此渺小,而無力感很可能就來自於,這份渺小的自覺。
自覺歸自覺,但無力感仍然需要處理,於是我們可能暫時換個戰場,來讓大家打氣和團結,甚至於傘後,不少人選擇停頓一下(或轉換位罝,不再上前線),直面自己的愁爆和感受,以備重整再上路。
然而這些之外,我認為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個人的渺小和無力,到底意味着什麼其他東西,人在歷史中、在變遷的巨輪前,可以擔當甚麼角色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當個人主體(或個人組成的一些小群體)面對諸多外在的權力、趨勢、條件和限制,他確實不能帶來「最終改變」,做到完全的命運自主,但這也不代表個人對歷史完全沒有影響、介入。
雨傘運動沒帶來「最終改變」,但至少佔領的意義在一般人心中已完全不同,鬆動了一些保守的社會心態,因而人們比以往較為容易接受「佔領」,這使運動多了一種武器。
換個角度,面對時代巨輪,個人可能既不是全能的主人,也從不是隨意被擺動的木偶,我們的介入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點滴地「改變」社會。因而,在全能與被擺佈之外,其實存在各式局部的改變。而在重要時刻,將聚沙成塔。個人(或小團體)介入的意義,當在這一層次被設想。
如果有人自覺渺小之後,於是就破滅,或尋找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的捷徑,這未免廉價。其實,渺小的意義更在於告訴我們:行動要進化,但進化絕對不是抄捷徑,而要使未完全的運動,變得更多元、立體和寬闊,面對並深入更為複雜的社會,形成更廣泛、堅韌和團結的漫長抗爭。
正如90後社運人林朗彥所指,在這次佔路之後,我們要進化,要嘗試擴大佔領的邏輯,即在道路之外,要佔領人心和更多元複雜的社會領域。唯有這樣,渺小,就有變大變寬變強的可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