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洪松勳、盧兆興:政黨政治及區議會選舉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0日 06:35
2015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區議會選舉的候選人已經進入競選期,毫無意外的這個地方式的選舉不似各國的選舉競爭,沒有一個政黨能投入足夠數量的競選人在所有的431個直選議席的競爭。其中最大政黨民建聯誓師提名171人(包括3人同時以工聯會名義參選)參與,最大的民主派政黨民主黨亦只能派95人參選,人數都比上屆減少,在區議會議席增加和取消委任制度之下,兩方最大黨上屆能分別派出182人和126人參選,今屆反而減少了參選人數。而另外的參政群體如工聯會47人(即不包括同時以民建聯名義參與的3人)、新民黨42人、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26人和公民黨都只能派出25人參選而已。可以說是自1982年有區議會選舉以來一個奇怪現象,從未有任何政黨會投入參與競選中大多數選席,更遑論全數選席都參與。


香港民主政治的失敗

其實,這個現象正是顯現出香港民主政治和政黨政治發展的失敗。如果政黨被定義為政治組織派出候選人參與競爭的選舉和應掌握政治權力,那麼香港的各方在這兩個方面都表現失敗。這已經表現在沒有足夠的提名候選人在基層區參選。亦足以顯示它也沒有機會掌握政治權力的上級決策,包括行政會議成員都沒有應該給予地方意見,行政長官任命在無黨派的基礎上,在於香港也沒有一個政黨法存在。亦是區議會根據《基本法》是沒有政治權力,而是向政府提出建議的地方事務的諮詢架構。


從北京中央政府的角度看,最大黨的民建聯都不構成立法會多數政治力量,18區區議會空具有民主化全面直選的形式,北京或「愛國」的力量都無法掌握多數席位。如果是這樣,香港政黨的發展不足可以說是促進了中央政府不願讓香港有一個全面直選立法會,這個因素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可見。如果這個分析是準確的,那麼香港的政黨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實力和表現。


首先,它們必須攜手推動政府考慮制訂政黨法,給予各方補貼在參加競選工作上面。事實上,在全港性或區級選舉中,如果一個政黨未能獲得一定比例或超越投票門檻,政府補貼將不得不交還。可以說,政黨法是必須合法化政黨的運作,在未來幾年促進它們的發展。


其次,政黨不得自己之間的惡性鬥爭,以產生無能感和不斷權力鬥爭的公眾形象,而不考慮公眾利益。在香港,許多政黨仍然支離破碎,包括已經看到民主黨雨傘運動後一些成員退出。其他民主派政黨像民協仍然是地區性的政治團體,發展受到根本的限制。另外公民黨和親商的自由黨形象繼續留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的,他們不能提名更多的成員在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競爭。總體而言,各政黨無法獲得許多普通市民的信任,及一些建制派使用的「蛇齋餅糉」,形象上只以吸引不少老年居民在各區支持。一些有政黨背景的區議員的醜聞也玷污了區議會和政黨公眾形象,政黨必須能夠有紀律嚴明的黨紀。否則,香港政黨的公信力仍然岌岌可危。他們亦必須大膽提名更多候選人在選舉中競爭。


第三,各方在地區層面的工作是可見的,所有區議員和候選人必須認識到需要幫助在他們的選區的居民,而不是當選之後躲在自己的辦公室裏。如果一些民選議員是看不見的,我們怎麼能指望選民尊重所有當選議員?政黨必須確保他們的當選議員將定期公布自己的工作報告,以提高他們的公眾問責的成分。


第四,各政黨都忽視招募更多的年輕人加入他們的組織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招聘年輕的成員在一個組織鬆散的方式下完成。在社會上,政黨的青年分支可能不及許多其他青年組織,導致政黨的說辭與現實之間有差距。很多年輕的傘兵還附屬於政黨下,還決定了在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競爭,是政黨的發展在香港失敗的標誌。


政黨必須振興 在選舉中重生

第五,多數政黨的表現未能產生「有建設性的參與者」的圖像。在立法會一些黨派政治的拉布戰術產生的一個公眾形象是消極的反對派。但親政府的政黨的失敗,甚至6月中支持政府的《行政長官選舉條例》草案一役,所產生的都是一盤散沙的形象。


如是這樣,政黨必須振興,重新制訂策略,在即將舉行的區議會選舉重生和超越。否則,香港的政黨仍然是「蚊型」和欠發達的。


作者洪松勳是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盧兆興是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