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區議會選舉新聞對很多人來說是乏味的,因為選區十分之小,選民不會關心別的選區的選情。而整體的選情又好像跟一般市民沒有多大的關係,即使你要留意,政黨的負責人說每個選區都告急,十分無聊。倒是負責協調泛民區選的民主動力日前提出,要在區選踢走「梁粉樁腳」,才能阻止梁振英連任,令人眼前一亮,究竟泛民唱的是哪一齣。
區議會選舉有個矛盾對立統一的問題值得注意,究竟選民在投票的時候,是以候選人的地區工作表現,還是以全港政治局勢作為根據?矛盾的地方是:如果只看候選人地區工作表現,絕大部分情况下是不會理會投票決定對全港局勢的影響,無論候選人是建制派還是泛民反對派。統一的地方是:選民會根據政治局勢,不希望看到某一政治勢力獨大,即某些人會認為建制派取得過大優勢,則會投建制派以外的候選人,保留監察力量。這個現象,在區議會選舉之後的立法會選舉選情的表現十分突出,即每次建制派在區議會選舉當中大勝,翌年的立法會選舉就會丟失一些原來穩操勝券的議席,因為選民想看到各種政治勢力的平衡。
一般選民比較淳樸,他們對在區內服務的區議員的表現,心中有數。泛民攻擊建制派的區議員只顧派發「蛇齋餅糉」,這種說法以物質禮品概括所有的服務內涵,是以偏概全的,因為服務還包括給老人家量血壓、健康知識講座、申請各種福利的協助、必要時的申冤請願,而最重要的是長期不隔斷的出現在社區所能提供的穩定感。平情而論,這跟建制派有資源同時願意投放資源在這方面有關係。
到社區挑戰建制派區議員的,要不就是選贏了以後留在區內為市民服務的時間不多,要麼就是等到臨近選舉的時候,空降選區「服務」一番,選輸了從此消失,這些空降部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下一屆不知道又空降到哪裏。
傘兵分兩類:想贏議席或純為鼓吹
這些都是老調重彈,沒有新情况。今年的新鮮事是「傘兵」,據說「傘兵」分兩種,一種是想贏的,他們不會高調承認「傘兵」身分,也不會刻意講政治話題,盡一切辦法贏取選民歡心,最終求得議席一個。另一種是沒打算贏的「傘兵」,他們不諱言身分,也不迴避政治話題,反而是在鼓吹什麼,和揭發當區建制派議員的政治表現,因為即使選民不接受他們的主張,他們所鼓吹的散播出去,已經算是成功。
區議會選舉是否應該政治化的問題,無論傳統建制與泛民,以及「傘兵」都要面對。長期在區內提供貼心服務,跟選民關係已經打成一片,沒有必要將區選政治化,畢竟輸贏之後,都要在區內面對選民,區議會處理的是民生問題,多半還是「芝麻綠豆」大的事情,當然是求最大公約數的支持。
顧全政治大局的選民,對於選區的事情,關心的程度較低,他們支持政治理念相近的候選人,目的也是「大局為重」。將區選政治化的候選人,首先是想到,比拚區內服務稍遜一籌,借政治化贏得認同政治理念的選民的一票更為實際。同時,也不排除這些人同樣是以「大局為重」,畢竟區議會選舉結果也會影響全港的政治勢力分佈,特別是有了「超級立法會議員」的議席之後,也因為區議員也是特首選舉的選民,確實是影響大局的一員。
但將區議會選舉政治化會令到那些只顧區內民生事的選民反感,貿然推出政治化這一招,顯得黔驢技窮。然而,這次泛民使出「趕走CY,從區選開始」,同樣是政治化,而且是推向更高層次的政治,如果會令只顧區內民生事的選民反感,程度會更大,但他們不顧一切推出,當然有他們的估算。
泛民政治盤算缺乏根據
首先,這個說法是缺乏根據的。泛民認為,梁振英是否連任,取決於建制派在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取得多少議席,一是證明政改通不過,票債票償的說法是否能夠兌現,二是認為中央會以建制派在選舉中的成績作為特首政績的一部分。
必須指出,政治從來都是為當前利益服務的,從來不會意氣用事翻舊帳。政治對於泛民或者建制來說都一樣,就是在每一場選舉,都爭取贏得更多的議席,以前以後的事,能用就用,能撇清就撇清,一切以選票為依歸。對政改通不過的票債票償,同樣要看是否符合當前的選情。至於中央支持誰做特首,根據過去的經驗,有看過建制派的議席多寡嗎?曾蔭權跟建制派的關係大嗎?
雖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泛民說法的破綻,但必須承認,這一招確實是高。因為哪個建制派也不會否認自己是特首的樁腳,北京很明確提出要求,任何人都要支持特首依法施政。特首也不會澄清誰不是他的樁腳,這樣一來,建制派與特首都要對號入(圈)套了。
然而,這一招還是用早了一點,因為區議會選舉還是有兩重性,距離政治大局確實遠了點和間接了點,如果這一招在明年立法會選舉的時候使出,或許效果會好一點。泛民急急忙忙推出「殺手鐧」,說明他們不在乎區議會的輸贏,他們看的「政治大局」;但是否同時也說明,他們已經看到區選形勢落後,沒有新招就藥石亂投?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泛民也不會否認的,就是他們為了趕走梁振英,連區選輸掉也甘心。
阮紀宏
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