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徐國良:論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1日 06:35
2015年11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日在香港談創新科技,經常強調政府的角色。雖不無道理,但說到底,創新科技離不開研發和應用,不可能忽略學界及業界的角色。創新科技需要很多支持,政府、商界、學界,缺一不可。在21世紀我們視美國為科技大國,很多人手上的iPhone,上網用Google,人際社交靠facebook,通通來自美國。這是因為美國人特別聰明嗎?當然不是,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人民沒有特定的基因。但正是美國吸引專才的整體氛圍(不止是政府制度),讓美國矗立於國際,令中國、印度以及歐洲最好的工程師,無不向北美為之神往。


美國SBIR推動小型企業創新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中國開始改革開放,香港經濟起飛之時,美國國內已在討論創新科技,儼然站在時代的尖端。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小型企業創新發展法案,開展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SBIR)。


設立SBIR為的是幫助缺乏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源的小型企業(少於500名員工)進行研究,刺激新科技開發,並將之推向市場,滿足美國本土對研究開發(R&D)的需求。據美國官方資料顯示,計劃至今已向企業發放逾300億美元資助,共約45萬名工程師及科學研究人員受惠。


高風險投資 劃時代創舉

為何於1980年代,美國前總統列根就要開設SBIR計劃資助科技研究,並要以小型企業為資助對象?因為大企業有豐富的人脈和盈利能力,一般擁有精良完善的R&D團隊,根本用不着政府支持。以今日Google為例,他們擁有一支超過400名優秀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2014年便投入約98億美元進行研發工作;不止美國,全世界的科網專才都希望加入其中;加上公司每年有雙位數的收入增長,政府深知可以為Google做的,很有限。


相反,小型企業既沒有這些優勢,而融資的成本亦相當高昂,SBIR有如雪中送炭。由於受限於本身擁有的資金,初期競爭實力不足,資產規模相對細小,兼且創新有一定經營風險,銀行難以輕易撥出貸款。再者,銀行對抵押品的要求亦較苛刻,審批環節複雜而費時失事,令很多小型企業望以卻步。比較之下,它們相對大企業,更需要政府的資助。而且,小型企業的顧慮包袱比較少,勇於冒險,發展時較大企業進取,美國人深明這對創新尤為重要。


或許SBIR計劃發起人Roland Tibbetts 2009年的說法能為這裏下個註腳:「SBIR旨在提供資金予一些優秀及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的創新意念,因為這些意念儘管前景看好,對私人投資者(包括風險投資機構)來說仍是高風險的。」


香港ITF逾80%資助公營機構

回望香港,1999年11月,港府成立50億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ITF),以提供資助予有助提高製造及服務業的科技水平的研究發展項目,截至2015年6月30日,已批出資助金額達95.26億元。ITF轄下有4個資助計劃,即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大學與產業合作計劃及一般支援計劃,其中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佔總撥款額的81.5%,而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只佔5.3%。前者主要支援由公營機構,包括大學、研發中心、產業支援組織等所進行的研發項目,而後者則資助私營機構進行研發,是4個計劃中唯一資助由私營機構進行內部研發的計劃。


在大多數具競爭力的國家經濟體系,公營(即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與私營機構的研發開支比例一般為30:70,大部分研發開支來自私營機構;而在香港,這個比例約為55:45,相對較多開支來自公營機構。長遠來說,私營機構參與更多研發工作,有助建立更健全、穩定的行業生態,促進創新發展。當局亦曾表示希望鼓勵私人企業在港投資創新研究。


初創企業潛力無限

小型企業對社會來說非常重要,然而,至今卻鮮有機制能給予恰當的支援。2015年,創新科技署以企業支援計劃,取代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放寬原本只資助僱用少於100名員工的中小企的限制,不論規模大小也可申請資助,而且提高資助上限,由600萬元升至1000萬元。當局認為,大企業往往更能掌握市場需要,完善科技產品規劃,更有機會成功將產品推出市場。可是,正如前面所述,需要幫助的是小型企業,儘管他們成功的機會較低。難道政府現在要走回頭路,重新投資大企業進行科研?為何美國政府在幫助小型企業上能成功,香港政府卻失敗?政府必須先找到這個答案。


事實上,在將科技創新及研發推向私營機構和商品化方面,香港與美國的路向不謀而合。然而,兩者對小型初創企業的信心卻顯得截然不同。創新是一種投資,而且是相當高風險的投資。但是,高風險,高回報,一旦出現的新科技是如互聯網般的劃時代創新,這種回報不止是對投資者的金錢回報,而是對整個人類社群的裨益。這種創新的成功率,只是達到1%,即100個嘗試只有1個成功,亦已是奇蹟。這不禁令人想起岩士唐作為首個踏足月球的人類說的「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科技創新,並不能以保守、保險、不做不錯的角度去看待。


香港準備好接受挑戰?

自1990年代起,前特首董建華提出科學園、數碼港、創新科技署,可見政府對創新科技並非毫無願景。然而,這些措施是否真的能有效推動社會創新?


客觀地說,香港擁有一切發展創新科技的條件,包括人才(如大量高學歷人口)、資金(如外資的風險投資機構)、時機(如單一化的產業導致的經濟困境)、空間限制(土地短缺令空間需求較小的科技發展成為可能)。從這幾年香港的情况來看,香港不乏有意創新的人,當中固然有年輕人,甚至也包括不少已屆中年的有志者。然而,香港政府和社會是否準備好接受挑戰?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學

系統工程及工程管理學系系主任

及系統信息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