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舉世震驚的巴黎恐襲事件對國際格局帶來了衝擊,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國的國際戰略。雖有分析認為,今次事件與2001年的美國「911」事件一樣,將再一次緩解中國的戰略壓力,但當今世界格局及中國在全球的地位都與2001年時截然不同,14年前的戲碼恐難照搬重演,歐美的合力圍剿,ISIS等恐怖勢力的負隅頑抗,都將激化中東地區的衝突,給中國的國際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計劃帶來不少新挑戰,須小心應對。
時移世易世界轉變
難再現911後舊觀
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確實轉移了華府的注意力,中國在聯合國等領域支持美國反恐,令南海撞機後劍拔弩張的中美矛盾得以緩和,中國的外部和平環境得以維持,為中國贏得了長達10多年的發展機遇。這10多年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又上了一個大台階。
但今天形勢已完全不同,首先,巴黎恐襲雖是針對西方世界,但對歐洲的影響較美國更大,未必能改變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部署;其次,以ISIS的反人類本性,針對的不限於歐美國家,俄羅斯民航客機被炸毁、中國人質被殺害,令世界大國都難置身事外;第三,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的聯繫更加緊密,國家利益已不限於國土境內,特別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將中國的國際責任提到了空前的高度,那種對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袖手旁觀、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的外交方略,已不足以應付今天的世情;尤其令人關注的是,在攸關中國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帶一路」發展大計,中東地區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要衝,當地局勢的動盪惡化,必給「一帶一路」計劃的實施平添重重阻力。
中東動盪影響中國
一帶一路計劃受阻
中東地區歷來是世界亂局的火藥桶,既有以巴的歷史夙怨,亦是回教極端勢力的大本營,加上近年顏色革命的風起雲湧,激烈的敘利亞內戰,令當地形勢亂上加亂。
中東一直是大國角力之地,尤其是美俄兩國在當地都介入頗深。中國以往限於國力,多是扮演旁觀者角色。但近10多年來,中東已漸成為中國石油資源的重要來源地,中國基建業亦在中東市場佔據相當份額。近年中國兩次大規模撤僑行動——利比亞撤僑和也門撤僑,都發生在中東,顯示此地的風雲變幻與萬里之外的中國也息息相關。隨着中國外貿的長足發展,對從紅海、亞丁灣經蘇伊士運河到地中海航線的依賴日益加重,沿線地區的和平安寧,攸關中國國家利益。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與中東國家的交往不算太密切,中國的中東外交也不算活躍。自從2012年初前總理溫家寶國事訪問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卡塔爾3國之後,國家領導人已有近4年未踏足這裏,這固然與當地形勢的混亂動盪有關,但卻與中國力推「一帶一路」的雄心壯志不符。
習近平將訪問伊朗
中東外交漸趨活躍
今年以來,形勢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人們注意到,就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土耳其出席G20峰會前夕,副總理汪洋銜命訪問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中國也加大了斡旋以巴衝突的力度。在中東的周邊,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的協定,這是「一帶一路」戰略中最接近中東的一個項目;同時,中方也充當了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組織的調停人;而在伊朗核危機順利解決之後,中國與伊朗的關係也迅速升溫,伊方最近更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近月內官式訪問伊朗。如果成事,這將是繼2002年江澤民訪伊之後,中國國家元首13年來首度訪伊,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
巴黎恐襲、俄航機被炸以及中國人質被殺,無意間將中歐俄三方推上了反恐的統一戰線。主動介入中東的治理,既可遏制蔓延中的恐怖主義襲擊浪潮,也對中國西北安全、遏制疆獨勢力有釜底抽薪之效。在ISIS殘暴殺害中國公民之後,中方既要顯示對國際恐怖主義的重視,參與國際反恐陣線,又要小心拿揑,軟硬兼施,避免將恐怖主義的禍水引向東方。
儘管美國在亞太地區圍堵中國的態勢不會有根本的改變,但盱衡世界大勢,反恐既關乎中國國際責任,亦與中國國家利益相關,中東雖是亂麻一團,中方也不應無所作為,更何况,「一帶一路」的西進策略,本身就是中國為應對美日聯手在太平洋遏制中國的聲東擊西之舉。若能善用國力和影響力參與中東反恐與治理,合縱連橫,則既可維護自身西域穩定與能源運輸線安全,又可消除國際上對反恐的雙重標準噪音,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