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胡孟青﹕支持人幣「入籃」 各懷鬼胎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3日 06:35
2015年1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法國遇到恐襲,令東盟及亞太經合會議焦點由原來的區域安全,擴展到全球安全,就算是人民幣幾乎篤定月底順利獲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一事,已變成沒有太大意義了。


IMF總裁拉加德早前一個簡短聲明,已經令人民幣獲納入SDR貨幣變得毫無懸念,月底IMF董事會的表決,預料只是一個例行的官方程序安排而已。即使8月份人行好些舉動惹來極大質疑,拉加德表明人民幣符合「入籃」條件,並且表態支持,似乎證明國際間對人民幣能夠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早就存在共識。做大事不應受到小問題及偶爾波動而影響,能夠在美元、歐元、日圓及英鎊之外,成為第五種儲備貨幣,人行一廂情願地推動是不足夠的,國際間之所以對納入中國貨幣表現支持態度,顯示全球意識到一個由美元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是極不健康。


美元過分壟斷 引入人幣制衡

金本位解體後,全球由美元主導,目前匯市交易量有近九成是美元,幾乎所有重要金融工具及相關資產價格,都是以美元為單位。金融海嘯可以說是促成人民幣「入籃」的重大契機:首先,美元過分壟斷,市場每有危機全球資金就只顧泊向美元避險,嚴重影響流動性;其次是美國金融海嘯後實行量化寬鬆,美元價值備受關注之餘,更導致全球貨幣政策失衡。


某程度上,金融海嘯成就了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始終,國際金融市場要有第二股實力擔當平衡角色,尤其是內地是全球最大質易伙伴、最大的商品進口國,經濟由它左右,但金融市場一面倒由美國話事,極不平衡。可以說,各國樂於預見人民幣「入籃」,不是要迎合中國,出發點純粹是為自己著想,皆因全球資金氾濫一切由美國而起,資金規模之多已到達一個難以控制的階段,一旦再有任何環球金融動盪,就連聯儲局都會擔心未必保證有能力控制,倒不如讓一股新勢力,既可平衡,亦可以分擔責任。


對人幣好處 長遠才見效

多間機構最初估算,人民幣明年10月正式成為儲備貨幣後,所攤佔的籃子貨幣比重是14%至16%左右,涉及規模僅僅是400億元人民幣,況且相關安排形同是會計帳目上的改動,不會涉及實際交易額,有關「入籃」引發資金流入人民幣,及支持股市之說,其實是有點跨大。當然,長遠而言,基於貨幣管理因素,外國機構,特別是央行對中國5年期及以上的長期債券需求會增加,甚至成為必備組合。而中國與美、歐等貨幣政策、息差等因素,會更成為外資買賣人民幣資產的考慮,無形中增加內地在國際金融市場的話語權及定價能力。


儲備貨幣有儲備貨幣要遵守的規舉,除了可交易、市場可進入及相關配套之餘,就是一套穩妥的市場利率機制建立。匯率及利率市場兩者是離不開,之前因為某些原因出現的資金荒幾乎會成為絕響,這亦可以理解到,當局重啟新股有關中簽後才付款安排,背後的真正動機了,及近日連串舉動,一切都帶有迎合意味。


成為儲備貨幣,僅僅是人民幣全球化的另一小步,最起關鍵的,是更多全球貿易及金融工具能夠用人民幣計價。但基於利益尤關,除非又再出現更大危機,證明美元計價產品太過主導的破壞性,否則國際主要對手未必會輕易開綠燈。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