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書健﹕啞鈴形投資 利以戰養戰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3日 06:35
2015年11月23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母校麻省理工學院剛宣布,將在香港成立該校第一個海外的創新中心(Innovation Node)。根據校長所言,麻省理工看中香港的商業文化、既有的工業管理經驗,以及大學已建立的科研技術。該中心將在明年夏天運作,以舉辦講座等活動幫助連繫香港的學研產,令本港的科研演化成科技業。筆者最近就跟科學園的朋友戲言,也許金融業已成了夕陽工業,而科技業才是香港的黎明工業。


談起高科技界,部分投資者的反應負面,認為在香港尋找投資機會,反而是科技含量愈小,成功機會愈高。十幾年前,甚至有句業界流行語說:「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但在今天,當本港以及鄰近地區的樓巿似乎已經走到周期頂峰,本港及其他地區的經濟又開始轉型,能否找到新的投資方向,將決定投資者未來幾年的投資回報。


香港的科研基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有一定規模。近至1992年,我們只有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兩間大學。雖然後來成立了科技大學,並升格了四間專上學院為大學,但是將一眾大學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卻是1997年後的發展。後來的三改四,給予大學機會增加教席。新聘請的學者,大都師承海外名校,增強了香港的研發能力。所以現在香港,跟1998年第一次科網熱潮相比,科技方面已非吳下阿蒙。


同時投資風險最高與最小資產

近幾年,香港的科技界,陸陸續續有成功例子。上個星期,本地就有500多位學生、工程師及機師,合作組裝了第一架在本港組裝的小型飛機。飛機名為Inspiration,已取得本地認證,在赤鱲角機場成功試飛。香港科技界的問題,已非技術不足,而是學術、研究、生產的配合不足,令香港科技的商業化,未能取得突破。


無可否認,科技投資先要解決工程技術,繼而要改變巿場生態,必然是高風險。面對這類情况,機構投資者其中一招是啞鈴形投資(Barbell Strategy),同時投資風險最小,現金流穩定的資產,以及風險最高,有機會需要額外注資的項目。如此一來,風險小的資產,能產生現金,支付投資者的開支。另外,現金流亦能承擔高風險投資的資金需要,減低半途出現資金流不足的問題,而迫使投資者放棄,功虧一簣。


筆者最近開始撰寫基金的年度總結,亦將題目暫定為《2015年:轉勢之年?》,亦是因為房地產是經濟活動的載體,長遠發展定必與經濟發展掛鈎。最能影響房地產投資的中長期表現,莫過於不同行業之間的盛衰。


環觀亞洲,歷史悠久的發展商,每每在發展項目以外,擁有大量的收租物業。部分如日本的三大發展商(三菱地所、三井不動產、住友不動產),收租物業更佔資產淨值的七成,就是啞鈴型投資的實踐。收租物業的租金收入,不但應付了員工及利息開支,更讓發展商能在地產巿况低迷期間,維持收購資產的能力。就算長和系,當日投資3G無線通訊,注資亦需接近十年。如果長和系沒有收租物業、碼頭業務、以及穩定的零售業務,能否長期支持3G業務,中間亦有疑問。故此,面對經濟轉型,風險驟變,投資者首要任務,是穩定現金流。這樣才能保障,在機會來臨之時,投資者能有投資的資金,暗合兵法之「以戰養戰」的原則。


安泓投資總監

[楊書健 泓觀亞太]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