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楊偉雄獲委出任創新及科技局長時公布了九大工作方向,雄心勃勃,但他任期不足兩年,九大方向到底可以落實多少?其中有沒有先後次序?「九大」之中,我認為最值得探討的是「再工業化」。
「再工業化」由美國帶頭推動,英國及德國等發達經濟體緊隨其後;提出此一構想,是因為2008金融海嘯後,美國深感金融業佔GDP比重太高,工作崗位因生產外移而大量流失,奧巴馬政府於是提「再工業化」目標,短期內希望美國人買美國貨、出口目標5年內翻一番,中期則希望重振美國製造業,令職位回流、促進就業,從而令美國經濟復蘇;長期策略是令美國重振製造業,保持美國在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
美帶頭推動 以新興科技帶動本土產業
2008 後再「工業化」不是簡單把過去流失的產業引回美國,而是掌握由新興科技帶動產業,美政府會重點扶持並協助它們在本土發展生產;奧巴馬在2009年2月推出的《2009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ARRA)就確定了醫療健康、生物工程、納米、先進汽車、清潔能源等在內的新興產業,定位為美國未來20年的重點發展項目,政府將為此投入7870億美元。
美國以外,德國在2013年4月也發表《工業4.0策略建議書》(Industries 4.0),英國則以貿工部(DTI)領頭,撥款加大高新科技研發,特別集中在新能源等項目上。香港一些紡織商在1990年代初也向政府提出引導工廠回流計劃,但當時港商正享受內地「人口紅利」的廉價勞動力,加上紡織業已被視為夕陽行業,此「工業回流」建議最後遂不了了之。
現在創新科技局提出在香港「再工業化」,到底具體構思如何?是否跟美國、歐洲一樣,以政府立法和投資,主動界定某幾項重點產業然後由政府帶頭推動?即使特區政府帶頭,但本地產業界有否創新科技行業值得在港投資生產?還有,香港管理和技術人才及融資市場是否有足夠實力配合?
《經濟學人》2012年發表一個「第三次工業革命」專題,分析以數碼製造和個性化主導的「再工業化」,利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碼技術推動製造業革命。「再工業化」對香港是一次新挑戰,希望創新科技局會提交一份落實的藍圖。
[陳景祥 齊物論]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