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盧文端:習近平冀香港聚焦經濟民生促和諧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4日 06:35
2015年11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區議會選舉終於落下帷幕,儘管各政黨都在忙於總結自己的得失,但區選後的香港應該做些什麼?仍然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個星期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會見前來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23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行政長官梁振英時,對此作出了回答。習近平希望特區政府帶領香港社會各界凝聚發展共識,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同時抓住國家制定「十三五」規劃、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等帶來的機遇,進一步謀劃和推進香港長遠發展。習近平的這個講話,代表了中央對香港問題的最新看法。事實上,周日的區議會選舉結果雖然可以作許多解讀,但所反映的主流民意仍然是求發展、求穩定、求和諧。香港最大的價值在於經濟而非政治,區選之後各界更要集中精力搞好經濟民生,反對派應看清民意向背,不能只有反對,沒有建設。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得到中央肯定

近年來,香港社會深陷泛政治化的漩渦之中,政治攻訐無日無之,行政立法關係長期緊張,立法會陷入空轉,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經濟發展被嚴重忽略,各種深層次的民生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去年持續79日的「佔領中環」及政改爭議,將香港的泛政治化氛圍推上頂峰。市民對此已經極度煩厭,期待香港社會能夠重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正軌。在今次區議會選舉中,雖然投票率很高,但大量勤勤勉勉以「汗水灌溉社區」的候選人當選,恰恰說明民意對政治化的排拒。


特區政府在政改之後,及時把施政重點轉移到經濟民生上來,不僅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積極回應,而且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習近平充分肯定並全力支持梁特首和特區政府的工作,也是希望香港社會能夠凝聚發展共識,着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


香港的價值和優勢在於經濟

與內地城市相比,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價值和優勢在於經濟,不在於政治。香港擁有背靠內地,有「一國」和「兩制」的優勢,令主要競爭對手羨慕不已。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特別指出,「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這些表述突顯了中央對香港的關愛和支持,期望香港不斷強化優勢,提升競爭力,抓住國家大發展的機遇。


舉世矚目的「一帶一路」戰略,將推動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互聯互通,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創造沿線國家和地區互利共贏。香港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中,正可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專業服務、企業融資、項目管理、物流商貿、新興產業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既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提供支持,也從中尋找到源源不絕的商機。香港必須排除一切政治干擾,抓住「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全新發展機遇,追回過去蹉跎歲月浪費的時間,實現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反對派不能「只有反對沒有建設」

眾所周知,香港政爭太盛,內耗嚴重,關乎經濟民生的重大建設和措施舉步維艱,社會泛政治化是香港心腹大患。對此,反對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沒有反對派。問題在於:香港需要既能夠批評特區政府,又可以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反對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忠誠反對派」。反對派議員每月領取納稅人薪津,有責任為香港的經濟民生做些實事,有責任就政府施政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反對派卻是「為反對而反對」,只有反對,沒有建設,只是為了政治目的而拖垮政府施政。


周日區議會選舉結果說明,只有切實造福市民,為社會做實事的候選人,才會得到市民的支持,幾乎所有政黨的總結都不敢否認這一點。即使是一些「傘兵」參選,也要打出「為社區、為民生」的旗號。今次選舉結果正顯示出香港社會最真實的民意,值得所有從政人士反思。反對派應該改弦易轍,為社會、為市民做點有益於經濟民生、有利於社會和諧的事。


作者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