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年輕一代加入體制 積極推動社會變革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5日 06:35
2015年1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新一屆區議會選舉結果,顯示日後政壇新老更替將成為趨勢。昨日,特首梁振英就年輕人參加區選和其中不少當選,語多肯定,並表示將探詢他們加入諮詢架構的興趣;這是積極發展,顯示政府回應政治生態以至社會脈動的變化。年輕人若接到探詢或邀請,應該盡量參與,爭取在體制內發揮影響力,反映年輕人的聲音和訴求,起碼使政策措施不致忽略了年輕一代的需要,更積極的是推動社會變革。


特首肯定年輕人參選

青年政策工作納正軌

年輕人在歷時79日的佔領運動擔當主力,他們大多在運動中默默無聞,而較能抓住公衆眼球的是少數取態激進的一群,他們除了嘩衆取寵,部分更滑向暴力邊緣,在公衆的認知裏,營造了對佔領運動年輕人的負面形象。不過,「傘兵」或傘後組織成員參與區議會選舉,他們的表現讓人耳目一新,包括絕非一般空降,而是努力做地區工作,密切與居民溝通互動等;粗略統計,他們之中約有8人當選,大多都擊敗了「區會老手」,即使是落敗的「傘兵」,也大多高票落選。「傘兵」在今次選舉的戰績,固然顯示人心思變,不過,若非他們努力經營,深耕細作,也不會贏得地區居民肯定。


因此,選舉結果雖然整體政治版圖基本維持不變,但是政治生態已經起了微妙變化,「傘兵」在選舉站穩陣腳只是表徵,最重要是選民的心態求變,對選擇什麼人服務社會的意識,更加濃烈。人心在變、政治生態在變、社會在變,就此不單各個黨派要調適回應,政府更要聆聽人民的聲音和訴求,梁振英主動評價年輕人參選,表示肯定,是積極而正確的取態。


昨日,內地《環球時報》社評評論這次區議會選舉,對「傘兵」和年輕人在選舉中的因素和作用,有較多貶意,例如說要讓香港年輕人「面對內地的競争、內地的情緒,他們要認真處理同內地的關係,而不是擁有向內地無限單方面發泄不滿的奢侈權利」;梁振英對於「傘兵」當選,說香港是多元化社會,「就是希望民主選舉的結果能夠反映和代表香港這個多元化的一個現實」。梁振英的評論更切合香港實際,期望有了正確認知,對選舉衍生出來的相關情况和問題,政府都會有恰當應對和處理。


梁振英提出探詢和邀請當選或落選年輕人參加諮詢架構的工作,首先,期望這是對這類年輕人全面開放,而非僅限於代表建制黨派出征的年輕人,若把這次吸納操作成為另一次近親繁殖,只會加深政府與年輕一代的鴻溝,進一步撕裂社會,而非真箇吸納新一代與政府一起為社會做好服務;其次,政府不宜停留在舊思維,認為吸納異見人士加入諮詢架構旨在招安和消音,而是要認真體待年輕人提出的意見和訴求,對合理部分予以恰當重視。


佔領運動之後,各方面認識到政府的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有不足之處,親北京陣營和一些人則擺出一副家長式訓斥教導姿態,對年輕人語多批評,他們一些說法,只要熟識香港情况,都會認為箇中存在誤解甚至偏見,若據此制訂政策,只會使年輕人對特區政府更不滿、對國家更疏離。梁振英提出吸納年輕人到諮詢架構工作,明顯與過去一些說法和做法不同,期望這是政策回歸正確軌道的開始,日後對話溝通回復主導,使裂解的社會逐步癒合。一切都由擺正青年政策和工作開始。


諮詢架構乃練兵平台

可視為政治人才搖籃

至於獲政府探詢或邀請的年輕人,應該積極回應,特別是對政府持批判取向的一群,更應該把握機會。今次參選的「傘兵」,無論是當選或落選,前提是他們都想透過民主選舉加入議會,目的為帶來改變,雖然諮詢架構的性質和功能與區議會不一樣,但是年輕一代的聲音和訴求仍然可以透過這個渠道在體制內反映出來。在政治上,除非只想在體制外以「革命」手段改朝換代,否則,透過體制運作逐步推進事態發展,仍然是文明社會的正常選擇。


另外,未來屬於年輕一代,他們若干年後肯定成為社會的主力,起着主導作用,雖然屆時他們已經成為壯年或老年人了。指出這一點,只為說明年輕一代在當今社會,是衆多持份者之一,社會組成既然多元化,就涉及多元利益,若向那一方傾斜,社會就會失衡而產生諸多問題。只要年輕人參與諮詢架構工作,就會體認不應偏執,需要顧及執中平衡的重要。指出這一點,絕無要年輕一代認命之意,只是點出妥協的重要,舉世政治家都是妥協高手,他們透過妥協取得權力,實現自己的主張與理想。今次梁振英釋出的信息,若解讀為培養政治人才,為香港政壇注入新動力,則其意義更逾乎吸納年輕一代加入諮詢架構工作,而是有更深層考慮。因此,應該好好把握。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