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區選落幕,最特別的風景之一,是不少俗稱為傘兵的新人類,都強調自己的參選「跟佔領無關」。他們更強調,雨傘運動作為啟蒙,僅僅是開始,並說,參選是另一回事。
縱然雨傘催生了香港社會集體求變的氛圍,但選戰也不被視為雨傘運動的延續,而彷彿是全新一頁。因而區選中,傘兵們從來就不怎麼強調雨傘或黃絲的價值,倒過來,站在素人位置,對立於政黨派系,並埋首地區工作,遂成了傘兵之道。
然而,我的疑惑恰恰在於,在今次選戰和雨傘運動之間,人們強調的為什麼是切割而非延續呢?
不難看出,這當中也有策略盤算,或許,高舉雨傘會被視為票房毒藥,於是將之淡化,並倒過來,強調年輕、素人和無包袱,這既免卻社會再次撕裂的危險,而於爭取認同上,亦成了阻力最小,相對容易之路。
這就造成了奇怪的後雨傘狀態,即,雨傘運動所留下的遺產,像一筆分配了給很多承繼者的現金,而他們也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不同的事業。只是問題在於,隨着人們紛紛強調,自身的事業「跟雨傘並無關係」,慢慢的,那些最初來自於雨傘遺產的本金,其出處逐漸遭致淡忘,或已看不出來了。
財產只是比喻,真正的困難在於,如果為了避免激進或雨傘運動的包袱,就力求淡化這個認同,並取切割而非延續的路徑,這在策略上當然更能奏效且更易勝選,但這種輕盈無包袱之無重策略的代價,卻是對政治抉擇之重的迴避(佔領非佔領;黃絲非黃絲),且雨傘的精神也得不到名正言順的深化和延續。
麻煩是,這也是香港的政治特色,輿論都喜歡崇拜純潔自發青年素人,想像存在一種毫無包袱的政治狀態,幾十年來如一天,並寄望新秀們能徹底擺脫舊政治的限制(包括政黨派系及社運、公民團體)。背後其實潛藏着厭倦政治的情緒。
最後我們妄想,放低雨傘,更能延續雨傘。再然後,像那筆沒人再記得其本源的遺產和事業,一代又一代人的抗爭經驗和思想,沒有得到正面的檢視、延續和累積,最終消解於素人政治的無重狀態。
縱然雨傘催生了香港社會集體求變的氛圍,但選戰也不被視為雨傘運動的延續,而彷彿是全新一頁。因而區選中,傘兵們從來就不怎麼強調雨傘或黃絲的價值,倒過來,站在素人位置,對立於政黨派系,並埋首地區工作,遂成了傘兵之道。
然而,我的疑惑恰恰在於,在今次選戰和雨傘運動之間,人們強調的為什麼是切割而非延續呢?
不難看出,這當中也有策略盤算,或許,高舉雨傘會被視為票房毒藥,於是將之淡化,並倒過來,強調年輕、素人和無包袱,這既免卻社會再次撕裂的危險,而於爭取認同上,亦成了阻力最小,相對容易之路。
這就造成了奇怪的後雨傘狀態,即,雨傘運動所留下的遺產,像一筆分配了給很多承繼者的現金,而他們也按照自己的性格,發展不同的事業。只是問題在於,隨着人們紛紛強調,自身的事業「跟雨傘並無關係」,慢慢的,那些最初來自於雨傘遺產的本金,其出處逐漸遭致淡忘,或已看不出來了。
財產只是比喻,真正的困難在於,如果為了避免激進或雨傘運動的包袱,就力求淡化這個認同,並取切割而非延續的路徑,這在策略上當然更能奏效且更易勝選,但這種輕盈無包袱之無重策略的代價,卻是對政治抉擇之重的迴避(佔領非佔領;黃絲非黃絲),且雨傘的精神也得不到名正言順的深化和延續。
麻煩是,這也是香港的政治特色,輿論都喜歡崇拜純潔自發青年素人,想像存在一種毫無包袱的政治狀態,幾十年來如一天,並寄望新秀們能徹底擺脫舊政治的限制(包括政黨派系及社運、公民團體)。背後其實潛藏着厭倦政治的情緒。
最後我們妄想,放低雨傘,更能延續雨傘。再然後,像那筆沒人再記得其本源的遺產和事業,一代又一代人的抗爭經驗和思想,沒有得到正面的檢視、延續和累積,最終消解於素人政治的無重狀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