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阿爺收什麼貨?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6日 06:35
2015年11月26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剛結束的區議會選舉「內容豐富」,可分析的議題甚多;近兩天有幾個專欄不約而同稱「阿爺」對今次區選結果「收貨」,言下之意,是「上面」覺得建制派的成績可以接受。這是從本地陣營政治立場出發做分析的典型代表作,只看一面不及其他,其實容易誤導,尤其是誤導自己。


民主黨公民黨 政治資本近耗盡

如果建制陣營從獲得議席數目大致保持不變,就認為雨傘運動沒有增強了泛民的影響力,這種看法非常片面。傘兵組織在區選奪得八席,他們分別在不同選區出選,合共得到逾七萬多張選票,如果能整合動員,這個票數足夠送一或二人入立法會。要注意的是,雨傘運動至今不過一年多時間,但積累的票源已有此成績,建制陣營怎可忽略這股新興勢力?


泛民陣營同樣有「視障」,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對選舉結果自我感覺良好,但相比之下,民主黨的新人面目模糊,與新崛起的傘兵或建制陣營如工聯會、新民黨等力捧的後起之秀相比,民主黨的新一代近乎隱形,公眾認知度偏低,令他們未來能夠接班成為政治明星的機會大減。泛民內部傳統大黨如民主黨、公民黨疲態畢露,前者靠八九六四冒起,後者則憑反23條冒升,但這些政治資本已用得八八九九,新議題如本土化、香港本位等,傳統大黨都欠缺清楚論述,長此以往,他們將會跟年輕選民愈走愈遠。


泛民內部雖然也是問題多多,但在開拓年輕人市場方面卻顯然比建制派做得好,尤其在新科技年代,年輕人對政治議題的討論、分享和投票模式,都跟過去的政治傳播途徑有所不同。


今屆區選 街上冷網絡熱

新科技興起,對本地選舉到底有何改變?有什麼影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可惜政黨、大學或智庫都沒有對此作認真研究。這次區選事前大部分評論都說選舉氣氛冷淡,但這是在傳統媒體上的現象,在社交媒體上是否如此?表面冷淡,為何會出現回歸以來區選的最高投票率?政評家是否忽略了網絡上的討論?以民建聯鍾樹根落敗為例,選前我在facebook上已看過很多聲言要「砍樹根」的帖,這些在網絡傳播的「暗流」,是傳統媒體不會報道、但卻可以產生一定效果的信息。


新媒體如何改變選舉,奧巴馬怎樣用大數據分析選民喜好、預測選情走勢,早已成為美國政治研究的科學(台灣亦然),香港在這方面仍未起步,很多單憑「直覺」的選舉分析,往往與現實出現極大誤差。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