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網購出現起,確實便利了不少人的生活,足不出戶,安在家中按鍵盤,等「叮噹」一聲就能收到訂購的商品,若然不合心意,更可以退貨。當這一塊餅看似早已分得一件不留之際,仍有不少新的網購網站加入戰團。六年前出現的The Outnet.com打正旗號賣過季的產品,成功吸納一群忠實顧客,網購的發展似乎仍有新的機遇。
網上outlet成功例子
網購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方便,特別是地域上的限制,如歐美等地區,若然不是居住在大城市,不少人都要花好幾小時到市區購物,網購讓這些居住偏遠位置的人也能享受購物的樂趣,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網絡無遠弗屆,一打開購物相關的網站,貨品種類多不勝數,不同的網站擅長不同種類的產品,說得出的都能在網上找到,坦白說這與寵壞消費者無疑,曾有輿論表示大型購物網站最終只會危害社會的整體經濟。例如早前內地結束了「雙十一」網絡購物節,新聞媒體BBC表示阿里巴巴在11號中午時分,平去年全天交易額93億美元。在頭一個半小時內的網上交易額則突破50億美元,約10億美金的成交額在活動開始8分鐘內成交,有約1億3千萬用戶通過手機淘寶的應用訪問其活動網站。這正是一極致例子。
淘寶壟斷 無商可務
與大型購物網站NET-A-PORTER.COM份屬姊妹的The Outnet.com,在發展目標方面倒相當明確,就是打造一個網上的outlet平台。網站編輯總監Rebecca Tay表示網站如今有近250個品牌,他們直接向這些品牌取貨,免去中間的繁瑣細節,亦能更有效選取具潛力的產品,普遍會選取兩季或之前的產品,「不少消費者未必能在當季買下想要的心儀產品,或者當想買時已經賣光,我們這個平台就能給他們多一個機會,亦因為消費者早已有既定的購物目標,交易往往很快完成。」Rebecca補充每星期網站會上載四次新的產品,幾乎每分鐘都在營運。作為一個有規模的購物網站,背後的架構和一間企業沒有分別。Rebecca指出The Outnet.com的員工如今約有二百人,分為八個組別,有負責設計、監察、客戶服務、資料研究等。「我們有一群固定的客戶,會定期和我們見面,研究和檢討網站的不足,同時我們會寄出附有問卷的電郵,務求不斷了解消費者和用家的狀態與需求。」就連微小至按鍵的大小,版面的設計都是整個公司的會議主題,而且過季的設計也會因此得到重新販售的機會,而不會成為「倉底貨」,變相鼓勵時裝可持續發展。一個有制度和明確方向的網站才能兼顧生意同時,思考持續增長和發展的機會。
網絡世界看似商機處處,若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最終只會淪為各大商家為一己私利進行壟斷市場的工具。內地龍頭網購淘寶,最初成功為不少小商家設立直接販售的渠道,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到好處。這個成立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是演變到今天,令廠家都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大量生產繼而競爭起來。將中國很多產品幾乎變成了沒有利潤而又不得不做,即使賣得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然而沒有人從中獲利。馬雲曾說過將來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小商家已經被慢慢吞沒,剩下的大商家只能血拼,以超低的價格來搶生意,利潤早已剩得一毛不值。產品賣太低是種罪,所以不少外國國家有反傾銷條例。他國政府要保證某些環節的利益,不能隨便壞了規矩,任何事物都應該合理才行,合理的利潤、合理的競爭、合理的銷售額;然而淘寶的搜索規則讓這些統統變得不合理了。
新修訂保障消費者
電子購物這項商業活動源於西方,但西方國家為什麼沒有淘寶這樣的模式產生?這源於西方制度的規範,絕對不允許這種以次充好、低價惡性競爭的狀况產生,更不允許假貨氾濫。這樣屢創成交額的繁榮景象到底能持續多久呢?有傳言指「雙十一」退貨率高達63%,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訪問時表示這是謠言,很多消費者買的貨物至今還沒有收到,怎麼可能就有退貨率。新加坡《聯合早報》亦報道,狂歡過後,不少大陸網友開始退掉商品,例如有人就在微博抱怨自己買的鞋子和衣服質量差、號碼不合,「以後不要貪那些沒便宜多少錢的東西,期望愈大,失望就愈大」。今年「雙十一」是大陸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後的第一個網購狂歡節,「網路購物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等條款的實施,為消費者網購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相當於給予消費者一個「後悔權」。真正的網購贏家必須跨過這一關才算是勝利,只有在品質和監控上做好,消費者才會甘心掏荷包付錢。
文﹕葉伊霖
編輯﹕蔡曉彤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上outlet成功例子
網購的出現最初就是為了方便,特別是地域上的限制,如歐美等地區,若然不是居住在大城市,不少人都要花好幾小時到市區購物,網購讓這些居住偏遠位置的人也能享受購物的樂趣,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網絡無遠弗屆,一打開購物相關的網站,貨品種類多不勝數,不同的網站擅長不同種類的產品,說得出的都能在網上找到,坦白說這與寵壞消費者無疑,曾有輿論表示大型購物網站最終只會危害社會的整體經濟。例如早前內地結束了「雙十一」網絡購物節,新聞媒體BBC表示阿里巴巴在11號中午時分,平去年全天交易額93億美元。在頭一個半小時內的網上交易額則突破50億美元,約10億美金的成交額在活動開始8分鐘內成交,有約1億3千萬用戶通過手機淘寶的應用訪問其活動網站。這正是一極致例子。
淘寶壟斷 無商可務
與大型購物網站NET-A-PORTER.COM份屬姊妹的The Outnet.com,在發展目標方面倒相當明確,就是打造一個網上的outlet平台。網站編輯總監Rebecca Tay表示網站如今有近250個品牌,他們直接向這些品牌取貨,免去中間的繁瑣細節,亦能更有效選取具潛力的產品,普遍會選取兩季或之前的產品,「不少消費者未必能在當季買下想要的心儀產品,或者當想買時已經賣光,我們這個平台就能給他們多一個機會,亦因為消費者早已有既定的購物目標,交易往往很快完成。」Rebecca補充每星期網站會上載四次新的產品,幾乎每分鐘都在營運。作為一個有規模的購物網站,背後的架構和一間企業沒有分別。Rebecca指出The Outnet.com的員工如今約有二百人,分為八個組別,有負責設計、監察、客戶服務、資料研究等。「我們有一群固定的客戶,會定期和我們見面,研究和檢討網站的不足,同時我們會寄出附有問卷的電郵,務求不斷了解消費者和用家的狀態與需求。」就連微小至按鍵的大小,版面的設計都是整個公司的會議主題,而且過季的設計也會因此得到重新販售的機會,而不會成為「倉底貨」,變相鼓勵時裝可持續發展。一個有制度和明確方向的網站才能兼顧生意同時,思考持續增長和發展的機會。
網絡世界看似商機處處,若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下,最終只會淪為各大商家為一己私利進行壟斷市場的工具。內地龍頭網購淘寶,最初成功為不少小商家設立直接販售的渠道,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到好處。這個成立初衷也許是好的,但是演變到今天,令廠家都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大量生產繼而競爭起來。將中國很多產品幾乎變成了沒有利潤而又不得不做,即使賣得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然而沒有人從中獲利。馬雲曾說過將來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小商家已經被慢慢吞沒,剩下的大商家只能血拼,以超低的價格來搶生意,利潤早已剩得一毛不值。產品賣太低是種罪,所以不少外國國家有反傾銷條例。他國政府要保證某些環節的利益,不能隨便壞了規矩,任何事物都應該合理才行,合理的利潤、合理的競爭、合理的銷售額;然而淘寶的搜索規則讓這些統統變得不合理了。
新修訂保障消費者
電子購物這項商業活動源於西方,但西方國家為什麼沒有淘寶這樣的模式產生?這源於西方制度的規範,絕對不允許這種以次充好、低價惡性競爭的狀况產生,更不允許假貨氾濫。這樣屢創成交額的繁榮景象到底能持續多久呢?有傳言指「雙十一」退貨率高達63%,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日報》訪問時表示這是謠言,很多消費者買的貨物至今還沒有收到,怎麼可能就有退貨率。新加坡《聯合早報》亦報道,狂歡過後,不少大陸網友開始退掉商品,例如有人就在微博抱怨自己買的鞋子和衣服質量差、號碼不合,「以後不要貪那些沒便宜多少錢的東西,期望愈大,失望就愈大」。今年「雙十一」是大陸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後的第一個網購狂歡節,「網路購物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等條款的實施,為消費者網購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相當於給予消費者一個「後悔權」。真正的網購贏家必須跨過這一關才算是勝利,只有在品質和監控上做好,消費者才會甘心掏荷包付錢。
文﹕葉伊霖
編輯﹕蔡曉彤
電郵﹕[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