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傳媒廣泛報道了一宗菲律賓太歷國立大學與國力書院合辦的非本地哲學博士課程懷疑造假事件,引發全城熱議。學歷持有人為嶺大前協理副校長夏迪星,現已辭職,嶺大因此立刻宣布終止調查,辭職原因頓成一個謎。公眾可能待教育局的調查報告出台後才可知悉真相。
未審先判 受疑者承受巨大壓力
真相永遠建基於事實,正如16世紀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所言:「所有真相在被發現後能輕易明白,故重點在發現上」,否則人極可能墮入謬誤陷阱:單以耳聽為事實,眼見為真相。筆者對事件的某些評論深感不安,覺欠缺實質證據,如全盤否定其他菲律賓學歷持有人的學歷真確性及水平,把自資院校中持有菲律賓學歷者暗諷為能力不濟等。面對這樣的未審先判,受疑人士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客觀事實 不能忽略
筆者絕無偏袒任何人的心,亦全力支持打擊假學歷及「文憑工廠」,以維護公平公正。但處理手法務須合情合理,如多個美國州份已立法禁止「文憑工廠」,並對懷疑機構採取法律行動。但現今質疑卻無故散落在不同的自資院校教師頭上,只因他們持有菲律賓學歷,其中包括11名來自一所本地私立大學,他們因持菲律賓比立勤國立大學的博士學位而受牽連。幸好大學方面已開誠布公,證實相關教師所持的學歷乃透過正當程序取得。此外某些客觀事實亦不能忽略。第一,不同大學或本地營辦者對非本地課程的處理手法存在差異。第二,國際上的學歷互認系統主要視頒受機構的評審資格為主要參考準則,而該私大多年來多次成功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評局)的院校及課程評審,甚至取得較高規格的學科範圍評審資格,在這些評審過程中,教師資歷的審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有問題應早被發現。另比立勤也是菲律賓認可的大學並已通過當地的評審。第三,學評局同時負責評估非本地學歷,如有問題絕對有能力及早發現。第四,學評局也是教育局在非本地課程註冊事宜上的顧問,並負責評核課程申請及周年報告,如有問題早該在課程10多年前註冊後被發現。最後,高等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從來非以擁有博士學位與否作衡量,他們表現的優劣多以學生反應為據。
教局應檢視條例 加強規管
無論教育局報告揭示的真相如何,事件難免動搖了公眾對政府規管非本地課程的信心。較早前已有文獻指出,香港接受非本地課程的要求寬鬆。這與近年在國際上大力鼓吹加強非本地課程的質素保證的風潮背道而馳。因此教育局實應汲取教訓,除竭力從速完成事件的報告並向公眾清楚交代外,還應全面檢視《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規管)條例》(條例),以加強規管,並強化其在條例中的監管角色,如有需要時派員往課程營辦處蒐證,以阻嚇違規行為。局方也可與學評局商議把非本地課程評審強制化,以提升對非本地課程質素的要求,這樣做定能把現時的低參與率(14%)大大提高,也可令現有近1200項的非本地課程去蕪存菁。在打擊假學歷及「文憑工廠」方面,局方也可考慮另行立法,以增遏止之效。
總體而言,真相可能是事件陰暗面的暴露,但亦可能促成制度的優化。尋求真相的過程中,除須尊重人人皆有的求知心外,更重要的是堅守理性和客觀的原則,以免令無辜的人被殃及池魚,從而最終實踐追求公平公正的真諦。
作者是自由評論員
未審先判 受疑者承受巨大壓力
真相永遠建基於事實,正如16世紀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所言:「所有真相在被發現後能輕易明白,故重點在發現上」,否則人極可能墮入謬誤陷阱:單以耳聽為事實,眼見為真相。筆者對事件的某些評論深感不安,覺欠缺實質證據,如全盤否定其他菲律賓學歷持有人的學歷真確性及水平,把自資院校中持有菲律賓學歷者暗諷為能力不濟等。面對這樣的未審先判,受疑人士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可想而知。
客觀事實 不能忽略
筆者絕無偏袒任何人的心,亦全力支持打擊假學歷及「文憑工廠」,以維護公平公正。但處理手法務須合情合理,如多個美國州份已立法禁止「文憑工廠」,並對懷疑機構採取法律行動。但現今質疑卻無故散落在不同的自資院校教師頭上,只因他們持有菲律賓學歷,其中包括11名來自一所本地私立大學,他們因持菲律賓比立勤國立大學的博士學位而受牽連。幸好大學方面已開誠布公,證實相關教師所持的學歷乃透過正當程序取得。此外某些客觀事實亦不能忽略。第一,不同大學或本地營辦者對非本地課程的處理手法存在差異。第二,國際上的學歷互認系統主要視頒受機構的評審資格為主要參考準則,而該私大多年來多次成功通過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學評局)的院校及課程評審,甚至取得較高規格的學科範圍評審資格,在這些評審過程中,教師資歷的審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如有問題應早被發現。另比立勤也是菲律賓認可的大學並已通過當地的評審。第三,學評局同時負責評估非本地學歷,如有問題絕對有能力及早發現。第四,學評局也是教育局在非本地課程註冊事宜上的顧問,並負責評核課程申請及周年報告,如有問題早該在課程10多年前註冊後被發現。最後,高等教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從來非以擁有博士學位與否作衡量,他們表現的優劣多以學生反應為據。
教局應檢視條例 加強規管
無論教育局報告揭示的真相如何,事件難免動搖了公眾對政府規管非本地課程的信心。較早前已有文獻指出,香港接受非本地課程的要求寬鬆。這與近年在國際上大力鼓吹加強非本地課程的質素保證的風潮背道而馳。因此教育局實應汲取教訓,除竭力從速完成事件的報告並向公眾清楚交代外,還應全面檢視《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規管)條例》(條例),以加強規管,並強化其在條例中的監管角色,如有需要時派員往課程營辦處蒐證,以阻嚇違規行為。局方也可與學評局商議把非本地課程評審強制化,以提升對非本地課程質素的要求,這樣做定能把現時的低參與率(14%)大大提高,也可令現有近1200項的非本地課程去蕪存菁。在打擊假學歷及「文憑工廠」方面,局方也可考慮另行立法,以增遏止之效。
總體而言,真相可能是事件陰暗面的暴露,但亦可能促成制度的優化。尋求真相的過程中,除須尊重人人皆有的求知心外,更重要的是堅守理性和客觀的原則,以免令無辜的人被殃及池魚,從而最終實踐追求公平公正的真諦。
作者是自由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