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8日 06:35
2015年11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香港輿論熱烈討論區議會選舉,高呼「傘兵萬歲」之際,國際輿論卻留意近來涉及中國資金的傳媒股權變動:

.路透社報道,一家向美國首都華盛頓廣播的電台——WCRW,其六成廣播時間落入一間美國公司手中,而該公司有六成股份由中央國營電台的北京子公司持有。WCRW電台原本是一家發射功率細小的電台。不過,於2009年增建了3座發射塔,把發射功率增大十倍後,當地輿論才漸漸發現這電台把廣播時段出租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WCRW電台於南海爭議中表述了有利中國的立場。路透社的報道更指,在洛杉磯、溫哥華、墨爾本,以至是北歐的芬蘭,都有當地傳媒跟中國公司或資金有交往。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洽購香港《南華早報》的消息甚囂塵上;其橫跨社交媒體、期刊、影視平台及新聞媒體的傳媒王國,亦惹起關注(詳情可參考《端傳媒》的報道)。


.《洛杉磯時報》報道,中國媒體集團DMG的行政總裁以個人名義出資197億台幣(約港元46.8億)收購台灣東森電視。據報,這項交易將於兩周內向台灣主管媒體通訊事務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闖關」。消息一傳出,NCC副主任委員虞孝成表示,台灣法律不容許中國大陸的資金投資當地傳媒行業。不過,若這項申請真的有其事,未知屆時台灣會否再次掀起類似「反旺中」的抗議浪潮。


學術界最近熱烈討論「網絡威權主義」,尤其是中國政府適應和操控網絡世界的能耐,似乎超越世人的想像。中國的網絡監控,充分發揮「一手硬,一手軟」的靈活彈性——既留有讓百姓利用網絡通訊、創作、創業及享受生活的空間,但亦着力打擊社會動員、培養親建制的網絡勢力和輿論,以及透過「官商學」合作的情報交流及研發,學會網絡世界的發展和「玩法」。


為何中國總讓輿論感突兀?

香港記者協會每年的年報都提醒社會,官方或類官方的大陸組織和資金是如何介入香港的傳媒生態。然而放眼世界,北京似乎打算把統戰香港傳媒界的工作,應用到國際輿論上。


說實在,在波譎雲詭的國際政治上,輿論戰確是重要戰場。相信其他世界大國也有類似的統戰工作。不過,為何中國的動作,總是讓國際輿論感到突兀?這讓我想起哈佛大學學者Joseph S. Nye對中國「軟實力」的一番見解。


Nye問了一條簡單而深刻的問題:為何中國近年銀彈盡出、善事做盡,但世界各地對中國總是猜疑不絕?首先,「軟實力」講求的「文化感召」或「價值認同」,並不一定跟「孔子學院」有關;能否有以德服人的道德領導力,才是關鍵。在國際輿論眼中,中國的政權立足於受國家機器操控的愛國主義,以國情或愛國之名制裁公民自由的做法,使人側目。再者,相較於美國而言,中國的「軟實力」大多來自政府行為,或官方認可的民間活動,而非源自一個自由、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這使人們不禁對這些「中國官方文化價值」打了折扣。


當然,Nye的看法是否符合國情,大可討論。不過,從國際輿論近年擔憂中國資本企圖操控世界各地傳媒,以至力圖馴服「不聽話」的網絡世界,可見「防民之口」的國策始終跟民心有所隔閡。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