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昨出席銀行公會例會後表示,關注近期多個一手樓盤提供高成數按揭的資金來源,希望了解是否來自銀行體系及可能涉及的風險。其實,如果愈來愈多買家要靠高借貸才可以買樓,已不是一個健康的現象,而發展商就算是靠自己的資金提供高成數按揭,也會減慢現金回籠速度。
市場普遍預期下月美國聯儲局會加息,不過券商富瑞認為,由於香港銀行結餘高企(圖1),就算美國加息,香港銀行也未必即時跟隨。如果是炒買地產股,遲3個月或半年加息或許有重大分別,然而,買樓後要供樓卻往往是20年或更長時間的事,如果認為加息周期將開始,遲些或早些加息,分別不大。
高檔食肆業績走樣 生意難做
中原樓價指數按周再跌0.61%,逼近8個月低位,而瑞銀近日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樓市面對下調壓力,認為樓價會在2017年底前跌25%至30%,而加息並非主要的利淡因素,經濟轉差的影響才是最大。筆者昨天收到短訊消息,有一些名牌如Prada、Miu Miu及Gucci又再推出低至五六折的減價貨品,以至尖沙嘴一些名店出現人龍,這其實是反映了高檔消費行業經營不景,而之後看到翠華(1314)公布的中期業績,見上市以來首次純利退倒,雖然主事人解畫說主要原因是員工、租金、廣告及營運開支增加,以及人民幣貶值帶來匯兌損失,而並非收入萎縮,但這至少證明香港做生意愈來愈不容易。
相比之下,日前公布業績的大快活(0052),半年多賺35%。翠華一向走較高檔路線,而大快活則較大眾化,此消彼長,令人擔心香港的消費力正在減弱,人們傾向幫襯低價食肆,便如金融市場裏,短息若走高而長息不升,可能是經濟衰退的先兆。
香港的高檔消費,較大比例受來港旅客的支持,而名牌要減價,高檔茶餐廳業績走樣,或多或少反映包括來自內地的遊客「移情別戀」,原因眾多,一是香港十多年來零售和旅遊業被自由行寵壞,好景的時候只懂飯來張口,商店漸漸喪失競爭力,一旦內地經濟增長放緩,香港便難抵禦衝擊,而美匯指數近日屢屢升穿100點的多年高位,便令在聯繫匯率下,因美元強而港元也強的香港商品和服務價格偏高,而所謂「水向低流」,消費力便也流向了其他貨幣匯價較低的地方。
強港元趕走外地客
事實上,上述的「移情別戀」現象,也出現在香港的樓市。瑞銀的研究報告便指出,在2011年時,內地買家佔香港住宅的買賣成交比例高達12%,但至今年上半年已跌至只有6%(圖2)。相對之下,2011時年內地人佔英國倫敦住宅買家比例僅2%,至今年上半年卻急升至10%(圖3),除了與英鎊匯價偏軟有關外,也可能因瑞銀所指的另外兩大原因:一是香港推出針對外地買家、高達樓價15%的辣稅,二是香港在「排外」時,其他多個國家卻紛紛放寬內地人到當地的簽證,港人趕客的時候,人家卻在抓住機會吸內地人的錢。
我們或許應撫心自問,香港縱使仍有許多優點,但香港的樓價,真的值得高出其他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達三成以上,較紐約高出一倍,而較東京可高出數倍嗎(圖4)?除了豪宅以外,香港的一般住宅樓價,也漸非一般人可以負擔,比方說,市建局的首個資助房屋項目啟德「煥然壹居」,因打算容許單身申請人的入息上限可達6萬元,與家庭申請人相同而惹來爭議,說若是單身,月入6萬元,算是高收入一族,為何仍要資助他們買樓?
事實上,煥然壹居最細的300多呎單位,入費場也要300多萬元,若將單身申請人的入息上限減一半至3萬元,要他們買得起300多萬元的單位,卻也不容易。這便說明了一個事實:在香港現時的樓價水平,要買一個300餘呎的單位,就算是月入3萬元的單身貴族,也未必輕易,而其實一個300餘單位,要用來給一個正常家庭居住,也是相對侷促的呢。
不滿現狀 「首投族」湧現
或許,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多了大量「首投族」(第一次投票的人)出現,而不少元老級區議員被全無選舉經驗的新人奪去議席,也可能反映較年輕一代對現時社會的不滿,當中是否也包括對香港畸形樓市投下否定的一票?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