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人們沸沸揚揚討論諾貝爾獎的秋月天,可聽說過獲頒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拒絕領獎的故事嗎?
沙特得知獲獎後,沒有領受這份大獎。他表示,作家在政治、社會和文學方面的地位,只有靠作品的語言來獲得,他透過創作本身,得到最好滿足,沒有任何獎賞可以取代。
成功者的故事
拒絕接受諾貝爾同等級的大獎或較小等級獎勵的類似故事,我也目睹過好幾個。
2006年,俄羅斯聖彼德堡窮困潦倒的數學家Grigori Perelman因為破解了「龐加萊猜想」,而獲得4年頒一次的費爾茲數學大獎(Fields Medal),獎金百萬美金。當年40歲的Perelman毅然決然拒絕了這項榮譽,寧願選擇與母親過着甘之如飴、三餐不濟、不為人知的「隱居」生活。
20多年前,我的朋友Jack在美國愛荷華州大學教書。有一次,院長評估他的表現,要求他端正對大學的態度。Jack不以為然,表示如果學術環境不合適,即使給他終身職(美國的tenure或香港的substantiation),他未必願意接受。
無獨有偶,10多年前,時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好友伍教授,利用暑假應邀訪問香港某大學。3個月過去了,學校給他的薪資與補助金與當初的應允有些落差。與其爭論有傷感情,伍教授毫不遲疑地將支票退回該大學:「就當作免費服務好了。」爽快!
這種崇高的態度與端正不阿的德行,是我們師法的楷模。我在許多場合跟年輕朋友說,人生沒有免費午餐,也沒有理所當然的權利。少談大道理,多做實事。
成功的人通常不是天才
《時代》周刊登載的一篇文章,介紹蘋果電腦總裁Tim Cook的作息:「每天早上3點45分起身,花一個小時閱讀、回覆電郵,健身後去星巴克繼續閱讀,或寄送電郵,然後上班。」沒有意外,也無捷徑,成功人士視工作為至愛,樂在其中,從不懈怠。以古人的話說:「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
若非先前獲得2011年拉斯克(Lasker Award)臨牀醫學獎,恐怕沒幾個人知道屠呦呦是何許人也。而今她再度以一件成果,獲頒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實質討論的仍然少,空表讚嘆的總是多。眾人心中一句問話,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平地一聲惹風雲,屠呦呦半世紀研究,其得獎為大陸,甚至港、台的高教界帶來清流之氣,有助社會遠離浮躁,代表的精神意義遠重於中國大地獲頒第一座科學性諾貝爾獎的歷史紀錄。
凡有成就的人,無不長年辛勤努力。天才不努力,神童也會變成庸人。
王安石在《傷仲永》中描述「神童」方仲永。方家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5歲時,還不認識書寫工具,卻已能譜詩題字,請他作詩的人絡繹不絕。他父親以此圖利,不讓他加緊學習。成年後的方仲永,江郎才盡,變得和平常農夫一般。王安石為文悲嘆,如方仲永這般天資聰慧者,由於沒有受後天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本來就不聰明的凡人,若不接受磨練,設想結果會如何呢?
生活待遇優渥,大家應該認識要想得到認同,唯有憑真本事謀生,避免晃蕩人間。讓我引用當今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所說的經典常識,供參考之用:「學會珍惜他人的貢獻,並尊重他人。」
農夫的贈言
早前率城大近百師生校友,參加西安馬拉松,應邀餐敘,同桌講到有個朋友家住鄉下,務農為業,兒子剛從大學畢業,準備留學美國。農家子弟前程似錦,眾人讚嘆稱羨;然而做父親的幾句教子贈言,更令人心生敬佩。
他對兒子說,出國留學,不在乎讀多少書、得什麼學位。那些東西在國內絕對可以得着。到了外國,要緊的是實地學習人家做事的方法,看看人家的制度、社會有什麼長處。這些都不是任何學位所可以概括。
你瞧瞧這農夫的見地要勝過多少博士,博士啊!
郭位
香港城巿大學校長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