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維:台灣光復史觀的相對主義評析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8日 06:35
2015年11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林泉忠於10月27日在《明報》發表了〈有必要追求單一的史觀嗎?——圍繞「台灣光復」的三方觀點〉的文章,但其主旨頗有商榷餘地。


林認為關於台灣光復有3種史觀:大陸官方的、馬政府的與台灣本土的。雖然我懷疑前兩種是否真能截然二分,但暫且不論,本文只檢討第三種。此史觀認為抗戰8年不是當時台灣人民的共同記憶。由於有「二二八」事件,抗戰勝利只不過是「狗去豬來」,其正面意義不在回歸中華民國,而在開啟台灣人自己當家作主及掌握命運的時代。林強調3種史觀可以互相包容、尊重,不必追求單一,而且其中可「凝聚一股強大的健康力量」。


林文提到國共兩黨及其政客,但在講此史觀時避用「台獨」字眼,不提民進黨或任何綠營政客,也沒有說出自己支持的是哪種史觀,因此看起來似乎是想保持一種客觀、中立的姿態。但其實,此史觀就是台獨史觀,而民進黨則是其主要推手。如細心推敲,不難發現他較同情的是台獨史觀,因為放棄追求單一就等於肯定它也有合理性,應該予以承認。此外,他提到本土派對中華民國史觀的批評,但未提對台獨史觀的批評。


多元史觀須符史實邏輯人民利益

林說光復節被台灣人淡忘是因為其法定假期的地位在2000年被取消。但他未提這是陳水扁上台後「去中國化」的政策之一,同時被取消假期的還有紀念孔誕的教師節與行憲紀念日。陳也推動了中學歷史科的課綱更改。例如,把「日據」改成「日治」、否定慰安婦是被迫等。但這樣的史觀不但有違史實,而且有媚日成分。關心台灣本土值得肯定,但為何硬要「去中國化」及媚日呢?


在過去7年多,民進黨黨員在國會中常不顧民主程序,用霸佔主席台等方式阻止表決,甚至煽動示威、支持佔領國會等。那時他們是絕不講包容、尊重的。現在眼見民意已倒向己方,也快實現執政,於是蔡英文就拋出包容、尊重、和解等口號,而林文則呼應之。但李登輝講釣魚島從來就是日本領土、台灣人並不抗日、慰安婦問題已解決等賣台媚日的話,蔡也說要包容、尊重。試問林也會同意嗎?多元史觀有時的確難免,需要包容,但這必須是在符合史實、邏輯與人民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才可。此外,還必須互相比較、修正,以找出較合理的史觀。如果不理這些,讓政治目的、意識形態主導史觀,任由相對主義氾濫,那麼就必然會造成對史實的扭曲,國家迷失正確方向。


馬政府所作的課綱微調只不過是把史實還原,但已引起一些中學生示威。其實,教育部還允許兩種課綱並存,讓中學老師自己選擇。但即使這樣也不行,而民進黨也仍要支援。這是想包容及尊重嗎?蔡對馬政府及李登輝的態度截然不同,顯示史觀不同涉及決定台灣未來的路線之爭。


所謂「台灣人當家作主」似乎不包含外省人,含歧視外省人及挑動省籍對立之意。這對外省人與台灣人已大量通婚的社會而言並無正面意義。用「二二八」的悲劇來反外省人,是不肯和解的表現,完全不顧馬政府已為此事道過歉,而且台灣人也實現了執政。另一方面,日本人從未對日據時代屠殺與歧視台灣人道歉,為何台獨派不但選擇忘記,而且還要去媚日呢?


嚴格來說,要台灣人完全當家自主並不可能。面對大陸的強大軍力,台灣政府單靠自己,難以自保,而必須依附美國。所以,總統候選人必須先到美國「面試」,而美國則用台灣當遏制大陸的棋子。如台灣人真想掌握自己命運,不能只靠緊抱美日大腿,而必須配合國際上對「一中」的共識。


不同史觀並存致社會分裂

林最後說不同史觀的並存是台灣社會可愛之處,但忽略了它造成社會嚴重分裂。綠營逢中必反的鬥爭策略,已拖垮了台灣經濟,與大陸的服貿協議也仍卡在國會。另一方面,許多其他國家都願放棄意識形態的分歧,與大陸發展經貿關係。長此以往,台灣在國際經貿領域必被邊緣化。如果用台獨史觀主政,那麼不但兩岸關係會惡化,而且台灣人民的利益也必然會受損。


對統獨持相反立場的人,很少在一起辯論。多數台灣媒體也是政黨傾向鮮明,無法持平立論。就算藍綠間偶見理性對談,最後也不能造成信仰的改變。這樣怎可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健康力量」?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