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人棄我用 整番件當代雕塑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9日 06:35
2015年11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雕塑,在大部分人的認知當中,就是運用木石金屬或陶瓷等創作出來的立體藝術品,少點功夫或空間都幹不來;當代雕塑呢?

名字有點玄,一起來嘗試創作好嗎?吓?可以咩?

話說位於尖沙嘴的香港藝術館,自一九九一年開始服務大眾超過二十年後,即將進行為期三年的大裝修,不單展廳佔地面積將會增加,整個外觀亦會煥然一新,故於早幾個月前舉行過暫別派對後藝術館便已閉館待修。然而閉館不代表其功能要完全畫上休止符,小弟上周六便應藝術館邀請,在館外的有蓋空地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工作坊,今期想和大家分享。


將藝術館收藏在家中

舊不去、新不來,藝術館既要進行翻新,第一步當然要把整個館清空,先讓內裏的工作人員遷往臨時辦公室,藏品當然也要先存放到別的地方,在和藝術館的同事商量過後,我們得出一個或許挺有趣的方案,就是希望把館內一些帶不走和不會帶走的東西變成人們家中的藏品,不過純粹把東西各自拿回家的話,不怎麼有創意和好玩。最後我們想到以工作坊的形式,把蒐集自藝術館的木頭為主要材料,希望較易處理和組裝,再配上參與者自家帶來的小物品,讓大眾可一嘗創作當代雕塑的滋味。至於館內有什麼東西既是木做、又能使人想起藝術館的呢?答案是一些殘舊了的畫框和依然新淨的畫框選料樣本,本來對館方而言是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但木材表面有着各種金屬色的塗層和凹凸感強烈的立體花紋,裁切成大小不同尺寸後,便正是工作坊合適的材料。


殘舊畫框搖身藝術品

由於是公眾自由參與的免費工作坊,參加者創作立體藝術作品的經驗難以預料,也不知道他們會帶來什麼東西,故實在充滿變數和困難,本來希望報了名的朋友,能事前先把他們準備了的物件拍照上載給小弟過目,可惜如意算盤打不響,唯有先買一些形狀和色彩較特別的家品和五金類物件「打底」,以備不時之需。


創作起點可以好簡單

活動當日,有由父母帶着的孩子、老師帶着的初中生,大人也有,一時三刻要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對當代雕塑有初步理解實不容易,且戶外不便播放投影,唯有以彩印參考圖片,草草解說一下法國藝術大師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的「現成物(Ready Made)」也可以是藝術品或材料的概念,介紹一些現今的有趣當代雕塑,並以「擬似」、「線條和造型」及「對比和矛盾」三個方向引導他們創作,最後參與者完成的作品大都超出我所料!

後記

一地材料 是乎你想點

藝術二字,常予人高不可攀感覺,其實放開懷抱,看着眼前林林總總有趣的材料,手上拿起形形色色的工具時;人類原始的創作本能自會引領我們,慢慢透過觀察、認知、思考、嘗試和修正等等,一步步把心中意念投射到作品中,完成後的東西,別人是否理解和欣賞未需顧慮,因為藝術創作最先要弄清的是——你自己想點先?

參考資料:www.facebook.com/museumofartonwheels/?fref=ts

作者簡介

王天仁,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回收木卡板創作卡通動物雕塑超過十年。


www.facebook.com/junkwoodsculpture

文、圖孆悀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