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垃圾樂器 隆重登台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29日 06:35
2015年11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無用之物稱之為廢物,是人們給予的定義而已。


膠樽、膠盒、鞋盒等常見的「廢物」,除了把它們掉進垃圾桶,還有什麼用途?

唱作人馮穎琪(Vicky),於deTour策展的兩個工作坊,用廢物創作樂器玩音樂和分享創作音樂心得,刺激人思考垃圾的意義,更認為「如果每個人每日能減少掉一件東西,對減少垃圾很有幫助。」


用垃圾玩音樂不是新鮮事,外國有舞台劇用大鐵罐表演音樂,Vicky深信,「即使我們沒有演戲細胞,每個人也可創造屬於自己的小舞台。」


簡單如一串萬字夾、一個罐頭,發出的獨特聲音,也可變成自家創作的音樂。


提起馮穎琪,會想起她的音樂創作,鄭秀文的《放不低》,麥浚龍的《雌雄同體》,也是她的得意之作。


入行接近二十年,近年着重推廣Upcycling,有些人認為Upcycling只是將廢物加工,具gimmick的產品而已,然而Vicky賣的不是產品,而是一種生活態度。「Upcycling其實是一種生活智慧。當我們沒有能力消化大量垃圾時,或者沒有資源去浪費,就是利用智慧去生活,現在我們身邊有太多資源,令我們忘記了很多資源可再用,或升級再造。」所以她用Upcycling加音樂刺激大家思考,除了辦工作坊,早前找來黎曉陽作曲及林日曦填詞,創作《香港傑出廢青》一曲。有趣的是,歌曲使用到的樂器以廢物改造而成,唯一的真樂器是小提琴。


「我們邀請了小提琴家演奏,豈料他的小提琴價值百多萬元,與用垃圾做的樂器有很大對比。沒有價值的垃圾,只要多花心思,可跟過百萬的物品放在一起,做同一件事。如社會的寫照,你以為有錢人和廢青談不上關係?大家也是社會一分子,廢青也是有用的人,關鍵在於怎樣協調。」


Upcycling加音樂 調和社會鴻溝

馮穎琪一直做流行音樂,下一個目標,是利用音樂作為工具表達想法,甚至聯繫社會。Upcycling加音樂,除了資源再運用,也希望減少社會鴻溝,「我的小朋友有自閉症,令我體會到,很多事情並非你表面所看到的那樣。香港亦面對很多鴻溝,例如代溝、貧富懸殊、健全人士對殘障人士的誤解等,透過一起玩音樂互相了解,尤其對障礙人士來說,這種融合有助他們增加自信」。


不懂音樂也可作樂

發掘喜歡聲音

不是人人也懂音樂,如何刺激人們用身邊的東西做樂器?「如果有人識音樂,可以帶動其他人一齊玩,有一次的工作坊,我們將多個膠盒和鞋盒貼在圓型的大鐵板上,十人圍在一起拍打,不同的聲音和節拍合成為音樂。不需懂音樂,卻人人可參與。簡單如唱Happy Birthday,在膠樽加入米或玻璃樽入水,敲的時候創造不同聲音已很有趣。如果有人識彈結他,其他人打拍子,又是另一種玩法。」那管是一串萬字夾,一個罐頭都可以創造聲音,單獨一個或砌成一個大鐵罐敲又得,「音樂其實是一些pattern。將垃圾變樂器,有趣之處是從生活上發掘自己喜歡的聲音」。


隨意敲響物件

馮穎琪不需使用樂器輔助,在腦海內已能創作歌曲,如果有些人沒有創作靈感,她提議不妨隨意敲響一件物品,聲音或會令你想起一些詞語;或在報紙上隨意讀一些字出來,看看是什麼音階,也有助刺激靈感。走過一條街道,覺得街名有趣,也可取其音,「廣東話有九個音調,將幾個字拼湊起來,已可成為melody」。


deTour 2015

今屆deTour以「連結」為主題,透過工作坊、展覽、藝術設計及裝置,呈現各種創新意念。推介項目「貧困線攝影展」、「A Few Better Things」、「良感生活」及「MobArt×deTour」等等,讓你反思及細味生活。


日期:即日起至12月6日

地點: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坊

網址:detour.hk/2015/tc/programmes

文、圖瓈鶢媔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