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紀碩鳴:去「大陸化」還是立「香港化」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30日 06:35
2015年1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去「大陸化」的爭議擺上了立法會。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提出「保障香港不受大陸化」議案,她認為應該履行《基本法》的承諾,保持香港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50年不變,促請政府尊重本土歷史文化及保障香港不受影響。表面來看議案沒什麼問題,履行基本法承諾,保持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是一國兩制的既定方針。問題在於,什麼是「大陸化」?香港為什麼要去「大陸化」?這其中的邏輯關係不搞清楚,會陷入擴大香港與內地矛盾的誤區。


「大陸」是一個地域概念,理論上評述,「大陸化」就是成為大陸或者是受大陸影響的一個過程,香港更多的應該是後者。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近40年,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存在的問題當然迴避不了。毛議員在動議發言時卻將「大陸化」等同「假、貪和濫權」,定義「大陸化」就是負面化。這種簡單粗暴的等號,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是妖魔化大陸、妖魔化中國。發展中的大陸和所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一樣,有揮之不去的負面,其實,即使發達地區的香港,同樣有難以倖免的劣質文化,但這絕非主流與核心。


大陸對港影響愈來愈大 不能迴避

不能迴避的事實是,香港主權回歸後的第18個年頭,大陸對香港的影響愈來愈大。自由行下,內地赴港旅遊人次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不足2000萬人次增至2014年的4218.68萬人次。內地遊客為香港帶來了利益,自然也有個別人將自己的陋習帶到香港。你能因為有個別負面狀况而去「大陸化」,將所有大陸遊客拒之門外嗎?那正應了「倒洗腳水,把盆內的嬰孩也倒掉了」的名言!


遊客還只是表面現象。回歸以後的香港,不少核心產業都在洗牌,留下了「大陸」的痕迹。截至2015年6月30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共有1793家,其中內地企業直接在港上市的數量超過一半以上,佔總市值超過60%。尤其在滬港通開通以後,香港金融業受大陸金融業發展的影響極大,給香港金融業發展帶來極大的利益,金融界能去「大陸化」嗎?


事實是,大陸經濟發展讓全世界在分享紅利,中國製造風雲全球,連美國都無法抵擋。當然也沒法抵擋中國遊客和貨物出境潮帶出的陋習,但這只是中國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過程、一個插曲,並不代表全部。


保留香港價值才是出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訪問英國,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英國正全面「擁抱」中國,同時調整了過往所遵循的對華乃至全球戰略。英國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與中國強化關係符合英國整體利益。早前,英國還不顧美國的反對加入亞投行,客觀上在經貿合作務實地向中國靠攏,在「大陸化」。


從受中國發展影響角度看,「大陸化」是難以避免的趨勢。有自己價值觀和獨特文化的香港自然感到壓力,自然不願被擠壓。這種擠壓是客觀的,但不應成為所謂去「大陸化」的理由,而應該是立「香港化」的動力,保留香港價值才是出路。


早在1988年的6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90年代中國與世界大會」與會代表時說:「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次年5月,鄧小平在與當時的中央負責人談話時又重申:「我過去說過,要再造幾個香港。」這表現出鄧小平對於香港政治、經濟整體表現的充分肯定,對香港政治和經濟體系有學習仿效的意願。中國領導人有意願,其實香港亦有機會走入大陸,可以在中國內地實現「香港化」的。只不過,香港沒有抓住機遇,後勁不足。


「香港化」不是守舊化,不是去「大陸化」,而是牢牢守住香港價值創新發展。但回歸以來,香港整體上有鄙視內地的情緒。10多年前,我就撰文,提出香港應該「高進低出」,建議港府到深圳大量買地,可以在那裏蓋一部分公屋,但沒人理,更有人指摘是要把香港人趕出去。現在不少香港人住在深圳,還有人建議港府到東莞買地呢。


早前,我也建議過,香港高鐵站直接建在深圳河,一半深圳用,一半香港用,根本不必花幾百億在香港境內建一段高鐵,也可解決通關問題。因為從香港市中心坐港鐵去深圳河也只需半個小時,比廣州市中心去番禺坐高鐵還方便。這些建議沒人要聽,不少人想的是守住香港一畝三分地,切割大陸,不考慮充分利用內地資源。


其實,即便在無法改變的「大陸化」趨勢下,香港依然可以嚴守香港法治、廉潔、民主自由、國際化等價值,讓進入香港的大陸因素「香港化」,而不是拒之門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