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亦文:供應側改革屬於中國馬克思主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11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1月30日 06:35
2015年11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年尾歲末,經濟成為中國的首要議題,下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確定新年度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描述了中國經濟面對的困難: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環境錯綜複雜,既要保證經濟平穩運行,又要完成經濟轉型和穩定就業的難度增加。


顧海良提「習近平經濟思想」

習近平11月23日在中共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要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他強調,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各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同時,「公有制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因為它是鞏固中共的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新華社的報道說,中共政治局這次集體學習,邀請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顧海良教授就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講解。


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顧海良2002至2010年先後出任武漢大學黨委書記和校長,在該校原常務副校長陳昭方、黨委副書記龍小樂因受賄被立案調查後,他由武漢大學校長轉任教育部黨組成員,一年後出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


百度搜索引擎顯示,曾撰寫《鄧小平的經濟思想》、主編《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顧海良,被稱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中國第四代經濟學人的傑出代表。


2014年9月,顧海良在其〈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境域〉一文中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闡發的經濟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有着重要的指導意義,形成了富有創新性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寫就了鄧小平在30年前就期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的新篇章」。


習近平提出的「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和顧海良描述的「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境域」兩者間有什麼聯繫?目前無法得知,不過習近平在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1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卻是中國經濟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信號。


告別凱恩斯 擁抱供給派?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政府奉行的是增加投資的凱恩斯主義(或稱新羅斯福主義),以修路架橋方式刺激經濟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中國政府以4萬億人民幣投資再次實行經濟強刺激。不過,2015年以來,央行5次降息降準,國家發改委新批基建項目超過兩萬億人民幣,但經濟頹勢依舊。


習近平8天之內兩提供給側結構改革(第二次是11月18日的亞太經合會議)意味着中國告別凱恩斯主義,擁抱供給經濟學?供給學派的要義是:減少政府管制、降低稅負,以此推動社會創新,提高個人和企業家工作的積極性。


信奉貨幣主義學派和供給學派的美國第40任總統列根上任後,推行30%減稅計劃,降低個人和企業所得稅,令美國走出滯脹的泥潭,奠定之後美國長達25年的經濟繁榮。


10月馬雲以浙商總會首任會長身分發表的演講中說:「中國經濟前30年,加大基礎設施,加大出口,這是政府拿手好戲,政策補貼,銀行的錢掏出來。消費,把老百姓的錢掏出來,那是企業家的本事,那是創新的體現……我們要用觀念去不斷打開這個消費和內需拉動的東西,這一定是企業家的作用……未來20年到30年,中國必須以消費拉動,而消費拉動一定是企業家。」


習近平提出供給側改革,除了近3年以傳統增加投資方式刺激經濟的效果欠佳,另一個背景是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布兩年來,雖在利率市場化、簡政放權方面有所成就,國企、財政、自貿區等方面的改革有所動作,但似乎效果不彰,甚至令人產生自相矛盾的感覺。此外,戶籍、土地、教育等多項改革至今沒有具體實施方案。時下距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取得決定性成果」時間表只有5年時間,人們自然產生習近平的經濟改革是否陷入僵局的猜測。


顧海良認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第一個特徵是「從『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倒逼思維」,他引用習近平的話說:「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


此時此刻,習近平提出加強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意味中共高層接受「小政府、大市場」供應學派的理論?是不是問題倒逼的結果?是否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部分?是否納入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新境域?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可能給出部分回答。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