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位乘客在飛機上發病,飛機降落後竟50分鐘沒有打開機艙門。救護車上的救護人員上了飛機後不是馬上救人,而是就誰該把病人抬下飛機與空乘人員吵得不亦樂乎,最後竟是病人自己艱難爬下飛機!這就是近日內地頗受關注的南航「急救門」事件的一幕。病人後來又歷經磨難,才算撿回一條性命,這裏就不贅述。
事件曝光後受到輿論和民眾的高度關注,而當事急救車的上級主管單位北京市紅十字會在事件曝光四五天之後給予社會的答覆還是:對此事還在調查當中,調查清楚後會向社會回應。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對北京媒體的回應也是:此事具體情况仍在核實。
然而,與有關部門對事件回應的遲緩形成對照的是,北京媒體27日披露,北京擬規定救護車提供擔架搬抬將收費。該報道稱,內地「現行的法律法規,並沒有對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是否有責任提供搬抬服務做出過規定,因此也導致病人和家屬對此類問題投訴較多」。據此可知,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不負責搬抬病人在內地並非個例。
收費圖解決搬抬問題 方向錯誤
完善法律法規,本是行政與立法機構應當履行之責任與義務,問題是急救人員不負責搬抬病人並非單單是法律層面的問題,或者說根本就不是法律的問題。而試圖通過收費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筆者以為更是方向性錯誤。這裏可以看看內地網友的評論:網名「全世界失眠」的網友說「付不起錢是不是就不救了」,北京網友「小男人」說「都是一切向錢看惹的禍,一點為人民服務的心都沒了」,網友「景泰藍」說「白衣天使都這樣,在路上看到老人跌倒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問他給多少錢我再扶你」。
其實,抬不抬事關道德,無關法律。南航「急救門」事件中,無論是急救人員還是空乘人員,面對危急患者,難道不應該共同伸出援手,反倒要等到法律來規定該誰搬抬患者?這和內地一些醫院病人沒交費就不予施行救治一樣,折射出了嚴重的道德危機。更可怕的是,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一些地方立法和行政部門,屢屢試圖以經濟手段解決道德危機,此舉實乃南轅北轍。
經濟手段傾向 應加警惕
不同於一般的民間機構,包括「急救門」事件中的南航和999急救中心,政府的施政和立法機構的立法,對社會具有極強的規範性與導向性,正像上面引述的網民所說,如果「白衣天使都這樣(收費),在路上看到老人跌倒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問他給多少錢我再扶你」,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說明乃至救助都需要以金錢作為等價交換物,這個社會將變得多麼冷酷、多麼可怕!
事實上,這種導向已經產生負面影響,造成民眾認識上的混亂。在評論救護車提供擔架搬抬將收費時,有網友就表示:「其實這跟買家具給不給往樓上搬是一樣的道理,肯定要產生費用。」殊不知救人與搬家具是截然不同的問題。照此邏輯演繹下去,韮菜是可以隨便割的,人頭是否也可以隨便割?
所以,南航「急救門」所折射出的不僅僅是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社會道德的危機,更折射出內地一些官員一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以經濟手段解決的傾向,這已成為內地一些官員的慣性思維,是最應該加以警惕的。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