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區選中的「屢敗屢戰」與「屢戰屢敗」/ 文︰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1日 06:35
2015年12月0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4年前,上屆區選,筆者寫過一條「區選反攻方程式」,那就是:(一)現任老化+(二)挑戰者年輕+(三)挑戰者專職地區工作+(四)挑戰者屢敗屢戰,再接再厲,捲土重來。意思就是,若然部署夠勤力、全職、全情投入社區的年輕人,在社區「死砌爛砌」,碰上對手年邁,且日益麻痹,地區工作日益僵化,民心思變,那就大有可能「chur」低對手,反擊成功。


上星期四,本系列第六篇,以今屆區選數據來分析,大體上印證了方程式裏的頭3項因素。讀者或許會問,那麼第四項又如何?本文再作一分析。


今屆選後媒體談得很多的,就是被冠以「區選黑仔王」的民主黨莊榮輝,他在區選中「四戰四敗」,先是2003年於堅摩選區輸民建聯對手7票;2007年於同一選區再輸給另一民建聯對手148票;上屆轉到另一選區西環,又輸給民建聯的張國鈞24票;今屆留在西環再戰張國鈞,再輸113票。縱使留守原區或隔鄰選區,且屢敗屢戰,但4屆都以輕微票數落敗。


如果莊榮輝是民主黨的屢戰屢敗「區選黑仔王」,那麼民建聯的「區選黑仔王」就非梁嘉銘莫屬,她在區選中「三戰三敗」,先是2007年於興芳挑戰民主黨的吳劍昇,結果輸265票;2011年留守選區再戰吳劍昇,再輸117票;今屆三戰吳劍昇,仍是輸72票。


今屆屢敗屢戰候選人成績未如人意

當然,莊榮輝和梁嘉銘屬於個別例子,那麼整體數據又如何,對屢敗屢戰、再接再厲、捲土重來的候選人,又是否有利?

結果見附表,讓人遺憾的是,這些屢敗屢戰的候選人,今屆區選成績比較未如人意。


民主黨14位上屆輸了今屆留在原區捲土重來再參選的候選人,結果只能贏得1個,成績不可謂不讓人失望;公民黨也只是4個贏得1個;民建聯好一些,15個贏到6個;民協則頗理想,3個贏到2個。


有人會說,民主黨只是不好運,前述的莊榮輝、寶翠選區的楊浩然、華貴的楊小壁、華富南的黎熙琳,得票率都有48%至49%,換句話只是輸少少。


那麼,為了顧及這些狀况,且讓我們再看看選區平均得票率。可惜,從附表可見,答案同樣不理想,民主黨這14位上屆輸了今屆留在原區捲土重來再參選的候選人,選區平均得票率是42.3%,比起該黨所有非現任參選的41.2%,不是高很多;民建聯是45.7%對44.8%,一樣不是高很多;民協是50.6%對51.3%;公民黨是42.1%對43.3%,後兩黨甚至反過來還要低。


因此,筆者那條「區選反攻方程式」,第四項因素,挑戰者再接再厲,捲土重來,留在原區再參選,至少,今屆並不太過管用。屢敗屢戰,往往變成了屢戰屢敗。


那麼原因為何呢?

對手戒心大增 不敢鬆懈

與前線初步交換過看法,得出來的初步推測之一,那就是經過上屆的經驗之後,對手對於這些上屆輸了後今屆仍留在原區繼續深耕的候選人,戒心大了很多,危機意識也強了很多,讓他們不敢鬆懈,起了如「鯰魚效應」的效果,4年來亦步亦趨,甚至在今次區選從建制派調動了更多的資源,投入該區,誓要擊退反擊,力保該區,讓挑戰者的選戰更難打。


或許,政治從來就是一場博弈,對手總不會一成不變,一錯再錯,任你予取予攜,而是彼此也會從現實,尤其是錯誤中,不斷學習,從而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應對。


有趣的是,今屆較遲才落區的新丁如「傘兵」,反而讓建制派的現任議員輕敵,戒心不大,沒有全力備戰,因而不少突襲成功,這不可謂不諷刺。


另外,在民主黨前述14位候選人之中,只有1位是30歲以下,14個人的平均年齡是46.4歲,沒有年齡紅利,相信也是他們成績並不理想的部分原因。


(本文的選票數據由研究助理陳雋文協助整理出來,特此鳴謝)(2015區選系列之七)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