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坊間熱烈討論「合約教師」的問題,大家一致認為教育局應該加開教席,吸納這一批新血,避免青黃不接。筆者同意,政府應該思考怎樣訂立長治久安之策,以吸引教育新血入行,不過,純粹加開教席,對於一些核心問題又避而不談,就始終是治標不治本之法。
過分的保障制度,是一個大問題。學校一向都有「遲來早走」的潛規則,即是年資愈久的老師,他的位置是較新來的老師鞏固。因此,新老師入職,一般都是合約制,目的就是方便可以隨時將「不必要」和「不能要」的老師,簡單乾淨地清除。
為何需要「合約」?
為什麼「合約教師」大行其道?這跟學校能夠推動老師工作的「板斧」實在有限,這份「合約」,也是僅有的「板斧」之一。在舊時代,人類會用驢或者馬來推動石磨,他們會用一個蘿蔔,吊在動物的眼前,然後動物看到這件食物,就會不斷地向前行,於是成功推動石磨。當然,筆者不排除有一些驢或者馬,不需要蘿蔔也會走動,但這樣的動物,真的絕無僅有。那麼,以此為喻,在學校裏,這樣的「蘿蔔」,又有多少個呢——入職長約、CM(文憑教師)、GM(中學學位教師)、SGM(高級學位教師)的升遷,沒了。
不過,是不是每一個蘿蔔都能吸引老師工作呢?不是,假如有人早已歸入GM梯隊,又已屆GM薪酬的頂點,而且對SGM不感興趣,對於這些老師,學校已經沒有「蘿蔔」可以吸引他了。又假如有人進入SGM梯隊,根據一般學校慣例,除非申請脫離某行政小組,基本上是很難將他降職。對於這些老師,學校又已經沒有「蘿蔔」吸引他了。沒有「蘿蔔」了,又不能降職,更不能辭退,結果造成了今天一般學校都存在的情况了——不能推動,只會做份內事的老師,讀到此處,相信大家有更好的形容詞了。
為何需要「合約」?一方面學校要保障舊人,另一方面,學校又需要一些「板斧」,來確保「總有一些人在工作」。畢竟,「蘿蔔」派了出去,到了嘴,便很難要驢仔吐出來,這是現時一般學校共同面對的問題。
既然制度貌似不能改變(不願改變),新血又不斷被迫溢出,結果大家就唯有抱着一個消極的態度——等,等某某人「功成身退」,從「急流」「勇退」了,這樣才可以擠出一個或者半個位置出來。
不過,難得多了一些「板斧」,多了一兩個「蘿蔔」,基於長期受困的緣故,不少「小氣農夫」,都未必願意把這些「蘿蔔」鬆綁。於是,就把它繼續掛在驢仔的頭上,一方面要他們繼續工作,欣賞他們的付出(因為他們真的付出了),另一方面又把「蘿蔔」繼續高高掛,結果造成了當下的局面。
盼競爭者出現 一改風氣
那麼,「合約教師」又有什麼出路呢?等某某學校有人「急流勇退」?等政府增加撥款?等香港的出生率回升,看着2015年上升的出生率,期望2025年會有更多的教席?
目前為止,沒有,也很難有。不過,與其等待會說謊的男人變得誠實,我更期盼手持新制度,有能力的競爭者出現,一改這種風氣。
作者是現職教師
過分的保障制度,是一個大問題。學校一向都有「遲來早走」的潛規則,即是年資愈久的老師,他的位置是較新來的老師鞏固。因此,新老師入職,一般都是合約制,目的就是方便可以隨時將「不必要」和「不能要」的老師,簡單乾淨地清除。
為何需要「合約」?
為什麼「合約教師」大行其道?這跟學校能夠推動老師工作的「板斧」實在有限,這份「合約」,也是僅有的「板斧」之一。在舊時代,人類會用驢或者馬來推動石磨,他們會用一個蘿蔔,吊在動物的眼前,然後動物看到這件食物,就會不斷地向前行,於是成功推動石磨。當然,筆者不排除有一些驢或者馬,不需要蘿蔔也會走動,但這樣的動物,真的絕無僅有。那麼,以此為喻,在學校裏,這樣的「蘿蔔」,又有多少個呢——入職長約、CM(文憑教師)、GM(中學學位教師)、SGM(高級學位教師)的升遷,沒了。
不過,是不是每一個蘿蔔都能吸引老師工作呢?不是,假如有人早已歸入GM梯隊,又已屆GM薪酬的頂點,而且對SGM不感興趣,對於這些老師,學校已經沒有「蘿蔔」可以吸引他了。又假如有人進入SGM梯隊,根據一般學校慣例,除非申請脫離某行政小組,基本上是很難將他降職。對於這些老師,學校又已經沒有「蘿蔔」吸引他了。沒有「蘿蔔」了,又不能降職,更不能辭退,結果造成了今天一般學校都存在的情况了——不能推動,只會做份內事的老師,讀到此處,相信大家有更好的形容詞了。
為何需要「合約」?一方面學校要保障舊人,另一方面,學校又需要一些「板斧」,來確保「總有一些人在工作」。畢竟,「蘿蔔」派了出去,到了嘴,便很難要驢仔吐出來,這是現時一般學校共同面對的問題。
既然制度貌似不能改變(不願改變),新血又不斷被迫溢出,結果大家就唯有抱着一個消極的態度——等,等某某人「功成身退」,從「急流」「勇退」了,這樣才可以擠出一個或者半個位置出來。
不過,難得多了一些「板斧」,多了一兩個「蘿蔔」,基於長期受困的緣故,不少「小氣農夫」,都未必願意把這些「蘿蔔」鬆綁。於是,就把它繼續掛在驢仔的頭上,一方面要他們繼續工作,欣賞他們的付出(因為他們真的付出了),另一方面又把「蘿蔔」繼續高高掛,結果造成了當下的局面。
盼競爭者出現 一改風氣
那麼,「合約教師」又有什麼出路呢?等某某學校有人「急流勇退」?等政府增加撥款?等香港的出生率回升,看着2015年上升的出生率,期望2025年會有更多的教席?
目前為止,沒有,也很難有。不過,與其等待會說謊的男人變得誠實,我更期盼手持新制度,有能力的競爭者出現,一改這種風氣。
作者是現職教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