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習及答題指引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07日 05:35
2010年10月07日 05: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釣魚島主權糾紛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學習目標﹕

◆知識﹕

•從釣魚島主權的劃分,了解當時國際局勢和關係,對全球化狀况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參考

•中日之間的國際關係及回應,讓同學可以具體了解在全球化的場景下,一國的國際地位、行動等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和自身的發展

•透過觀察本土對釣魚島事件的回應和支援,同學可探討市民的政治參與途徑,以及思考身分認同的問題

◆技能﹕

•事件牽涉歷史問題,媒體翻查不少古舊的文件(如地圖或兩國締約)以增強讀者的背景認知,同學透過此類報道,能從中學習探究的技巧(如找什麼類型的資料加以輔助)

•觀察社會人士的不同反應,思考一些抽象概念(如身分認同)亦是修讀通識教育科必備技能

◆價值與態度﹕

從兩國和民間的回應了解何謂身分認同,以及不同程度的身分認同帶來的行動和影響,從而反思個人身分認同感。教師亦可藉事件幫助同學建立或提高國民身分認同感。

模擬試題

◆資料回應題

1. 參考上述資料及就個人觀察,試指出港人對中國漁船及船長被扣押事件的回應如何體現國民身分認同。

◆延伸回應題

1. 試就社會、政治、經濟三個層面分析上述事件對中日兩國帶來的衝擊。

2. 「平穩的中日關係會為中國的發展帶來正面的影響。」你在什麼程度上同意此說?試解釋你的答案。

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港人對事件的回應各有不同,同學需按他們不同的行動層次來分析,如預備漁船往釣魚島保釣、遊行遞請願信、純粹留意有關新聞、不聞不問等,以獲得相對較全面的認知。同學應多舉證(如行動、情緒、言語上的特徵)來指出他們對事件的關注,再推算到身分認同的層面。

◆延伸回應題

1. 同學平日宜多留意時事,對中日關係有基本了解,才能有較多看法。即或未能對兩國關係有深入了解,亦可就自己日常生活層面推而廣之理解,如想一想自己使用的品牌、日籍朋友、旅遊選擇等,會否因中日關係而受影響?(如貨量上、價格上、情感上、活動限制等等)例如若因中日關係緊張而取消到日本旅遊,這某程度上與取消官訪有點相似,當然後者有更深層意義,同學可按個人認知和能力大膽回應。

2. 同學應指出同意程度,並需要有理據解釋清楚,有效說明該等級的同意度。分析時,最好舉例說明什麼是「平穩的」中日關係,更有說服力。另外,同學指出平穩關係帶來正面影響外,更應從其他方面加以輔證,如指出不平穩關係下,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將立場和觀點突顯,顯出個人有較全面的思慮。

顧問教師﹕中聖書院 程衞權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