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星期提到的大旅行家有阿歷山大帝有張騫有唐僧有成吉思汗。
被忽略的馬可勃羅老爸
這邊廂,東方人西征至歐洲,與此同時那邊廂的歐洲人也東渡來到中國,這位就是馬可勃羅。不過其實其老爸才可能是當時全人類走路走得最多最遠的人,因為他來過中國兩次。第一次於1255年出發,經絲綢之路入中國,1266年見到忽必烈,元世祖更託他帶一封信給當時的教宗。拿到教宗的回信後,1271年開始再出發去中國,這次他就帶着馬可勃羅。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登岸,然後轉陸路,1275年去到北京(當時名為大都)。花了四年才完成旅程,而忽必烈更等了9年才等到回信。1295年回到歐洲,馬可勃羅在中國待了接近二十年。回國後因參戰被俘,在獄中無聊就跟其他囚犯吹水,他所口述的故事後來由獄友Rustichello寫出來,那就是我們所知的《馬可勃羅遊記》,又名《東方見聞錄》。但現在有學者質疑,指馬可勃羅根本從未踏足過中國,其所謂見聞也只是道聽途塗說得來。
之前都是取陸路,十五世紀航海技術開始愈來愈發達。最早最偉大的航海家,亦是來自中國,那就是明朝的鄭和。他其實是波斯裔人,即像中東人。在1405至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最遠去到非洲東岸。要知道每次出發,都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隨行的接近17,500人。他的船叫寶船,估計有70米長,共63艘,而其餘還有戰船,有載馬的馬船,有載糧的糧船和載人的座船,全部合共200餘艘。帶去的是絲綢呀瓷器呀,帶回來的卻是獅子呀金錢豹呀長頸鹿呀鴕鳥呀。
哥倫布是「方向盲」
西方最為人熟悉的航海家應該是哥倫布了,但記住他其實是個方向盲,因為他原本是想去日本,後來卻去了美洲,還以為當時的北美洲就是印度。哥倫布是意大利人,麥哲倫是葡萄牙人,但兩人都為西班牙效力。麥哲倫是第一個嘗試環遊世界的人,1519年由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橫越太平洋,1521年去到菲律賓,在其中一個小島上被殺。他沒能環繞地球一周。但其船員在他死後繼續西行,終於在一年後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環球之旅。James Cook在1768年由英國出發,繞過南美,穿越太平洋,然後去到大溪地,之後再去過新西蘭和澳洲,最後繞過南非的好望角,1771年回到英國,正正式式一次過環繞地球一周。《Star Trek》的船長James Kirk,大概其prototype也就是這位一代英國航海家吧。
文明先接觸後衝突 無可避免
由攻城搶掠,到通商貿易、科學探索,到帝國主義興起,人類由部落文明發展到今天天涯若毗鄰,可民族分歧仍然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矛盾。老死不相住來可相安無事?辯論切磋才能激發思潮,同樣貿易才能推動經濟和科學發展。得明白以前的探索之旅,可不是拾起背包就起行,帶着二萬多人實在誇張,但帶幾十至幾百人是常識,隨行要有保鑣要有醫生要有廚師要有翻譯要有木匠,還要有動植物學家。又要帶手信,又要購物,而且還是一次國際交流會,不同領域的專家互相觀摩學習。蒙古西征就為中原引入了西方的天文學和醫藥,同時也把我們的印刷術和火藥傳入歐洲。昔日的萬里行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學術技術的融合和開發。但也因為接觸,所以有衝突,無可避免。今天我們仍受着宗教和意識形態之爭的苦;將來星際旅行,跟外星人接觸,不是嚇你,就是星球大戰。
文﹕佘宗明
被忽略的馬可勃羅老爸
這邊廂,東方人西征至歐洲,與此同時那邊廂的歐洲人也東渡來到中國,這位就是馬可勃羅。不過其實其老爸才可能是當時全人類走路走得最多最遠的人,因為他來過中國兩次。第一次於1255年出發,經絲綢之路入中國,1266年見到忽必烈,元世祖更託他帶一封信給當時的教宗。拿到教宗的回信後,1271年開始再出發去中國,這次他就帶着馬可勃羅。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登岸,然後轉陸路,1275年去到北京(當時名為大都)。花了四年才完成旅程,而忽必烈更等了9年才等到回信。1295年回到歐洲,馬可勃羅在中國待了接近二十年。回國後因參戰被俘,在獄中無聊就跟其他囚犯吹水,他所口述的故事後來由獄友Rustichello寫出來,那就是我們所知的《馬可勃羅遊記》,又名《東方見聞錄》。但現在有學者質疑,指馬可勃羅根本從未踏足過中國,其所謂見聞也只是道聽途塗說得來。
之前都是取陸路,十五世紀航海技術開始愈來愈發達。最早最偉大的航海家,亦是來自中國,那就是明朝的鄭和。他其實是波斯裔人,即像中東人。在1405至1433年間七次下西洋,最遠去到非洲東岸。要知道每次出發,都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隨行的接近17,500人。他的船叫寶船,估計有70米長,共63艘,而其餘還有戰船,有載馬的馬船,有載糧的糧船和載人的座船,全部合共200餘艘。帶去的是絲綢呀瓷器呀,帶回來的卻是獅子呀金錢豹呀長頸鹿呀鴕鳥呀。
哥倫布是「方向盲」
西方最為人熟悉的航海家應該是哥倫布了,但記住他其實是個方向盲,因為他原本是想去日本,後來卻去了美洲,還以為當時的北美洲就是印度。哥倫布是意大利人,麥哲倫是葡萄牙人,但兩人都為西班牙效力。麥哲倫是第一個嘗試環遊世界的人,1519年由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橫越太平洋,1521年去到菲律賓,在其中一個小島上被殺。他沒能環繞地球一周。但其船員在他死後繼續西行,終於在一年後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次環球之旅。James Cook在1768年由英國出發,繞過南美,穿越太平洋,然後去到大溪地,之後再去過新西蘭和澳洲,最後繞過南非的好望角,1771年回到英國,正正式式一次過環繞地球一周。《Star Trek》的船長James Kirk,大概其prototype也就是這位一代英國航海家吧。
文明先接觸後衝突 無可避免
由攻城搶掠,到通商貿易、科學探索,到帝國主義興起,人類由部落文明發展到今天天涯若毗鄰,可民族分歧仍然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矛盾。老死不相住來可相安無事?辯論切磋才能激發思潮,同樣貿易才能推動經濟和科學發展。得明白以前的探索之旅,可不是拾起背包就起行,帶着二萬多人實在誇張,但帶幾十至幾百人是常識,隨行要有保鑣要有醫生要有廚師要有翻譯要有木匠,還要有動植物學家。又要帶手信,又要購物,而且還是一次國際交流會,不同領域的專家互相觀摩學習。蒙古西征就為中原引入了西方的天文學和醫藥,同時也把我們的印刷術和火藥傳入歐洲。昔日的萬里行就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是學術技術的融合和開發。但也因為接觸,所以有衝突,無可避免。今天我們仍受着宗教和意識形態之爭的苦;將來星際旅行,跟外星人接觸,不是嚇你,就是星球大戰。
文﹕佘宗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