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嘉豪:那年12月3日 澳門變得不一樣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3日 06:35
2015年12月0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12月3日,是個看似平凡不過的日子。但在1966年這一天,「12.3暴動」撼動了澳門的政治生態。1960年代,全球反殖民運動風起雲湧,港澳並無獨善其身。談起那個年代,港人立刻浮現腦海的應該是滿城炸彈和槍戰的畫面。但就在「六七暴動」前一年,澳門其實早已嘗過類似的腥風血雨。


1966年,澳門的殖民宗主葡國,由軍事獨裁強人薩拉查(António de Oliveira Salazar)統治第34個年頭,不但持續鎮壓異見國民,也對海外殖民地採高壓手段。在澳門親薩拉查政權的葡人享有特權待遇,澳葡政府則貪污成風,本地華人積怨日深。與此同時,中共於年中正式發動文革,大搞對毛個人崇拜,又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對所謂走資派進行全方位批鬥。高漲的鬥爭情緒亦蔓延澳門,「12.3」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爆發。


為香港左派注入反帝反殖的強心針

「12.3」的導火線源於氹仔坊眾學校欲擴建校舍,前後向澳葡政府交涉24次不果,遂於當年11月先行搭棚動工,豈料意外引發警民衝突,20多華人被打傷,華人社群領袖何賢和崔德祺(分別是兩任特首何厚鏵和崔世安的父親和叔父)與當局接觸均無功而還,結果觸發大規模反葡殖抗爭。左派分子闖入澳督府高唱紅歌和朗讀《毛語錄》,揚言「要與帝國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就在12月3日當天,當局開始以警棍和水炮武力驅趕澳督府前抗議者,消息很快傳遍澳門。憤怒群眾集結市中心的議事亭前地,衝擊市政廳、警察廳和公證署,又破壞和拉倒殖民者雕像。警方發射催淚彈甚至開槍還擊,造成死傷纍纍,澳督隨即頒令戒嚴並實施宵禁。血腥鎮壓過後,中方強力介入,逾萬華人團結響應反迫害鬥爭,結果翌年1月成功迫使澳葡政府懲兇賠償、認罪道歉。「12.3」也為香港左派注入反帝反殖的強心針。


暴動過後,本地左派乘勢坐大。葡方一度請求中方收回澳門但不獲接受,澳門淪為中共的「半個解放區」,表面仍為葡人統治,但實質上由左派社團牢牢控制,包辦民間衣食住行,連扎根多時的國民黨勢力亦被掃地出門。「12.3」成了澳門政治生態的分水嶺,與後來把左派壓制下來的香港在政治路上分道揚鑣。港英雖為殖民者,但好歹落實了廉潔高效和司法獨立等核心價值,末年又試圖推動民主政制,催生了泛民力量。反觀澳門民風則變得異常保守,事事講求免傷和氣。政治文化急轉直下,據理力爭成了「禁忌」,是故藏污納垢比比皆是。


澳門滯留小村莊式人治環境

「12.3」改變了澳門的政治生態,導致社會愈加仰賴人情關係,普遍不重視也不相信制度規範,使得滯留在傳統小村莊式的人治環境,遇事往往即找大人物「拍心口四四六六拆掂佢」。當年代表華人接受澳葡簽字認錯的領袖們雖已紛紛辭世,但他們的富二代至今亦已名成利就,坐擁小圈子政治特權。而標榜愛國愛澳的工人、街坊、婦女、商界和學生組織,因無能澳葡的不作為而植根社區各界,九九回歸後一律成為北京和特區的死忠擁躉,建制勢力至今無處不在,多年來透過土地賤賣、工程判給、社團資助等形式對龐大的公共資源予取予求。民主陣營則在「和諧」夾縫之中勢孤力弱,僅靠着八九六四掀起愛國民主浪潮所殘存的一點火種,連同近年興起的小規模青年勢力,苦苦支撐澳門的民主功業。


作者是澳門專欄作家、社會運動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