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高中通識科的宗旨和目標,包括了不少以「思考」命名的細項﹕多角度思考、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反思和高階思考能力,說明了「思考」的孕育在新高中通識科的重要位置。
然而,如果我們不知道「思考」是什麼,又如何談孕育思考?倘若不明白「思考」的意義,又怎會重視思考?
本系列首先會跟同學探討「思考」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其次討論「思考」為什麼重要,最後是介紹一些基本的思考方法。
電視和報章的財經新聞,經常會出現一些令人莫名其妙的說話,例如在股價回升時,會說「市場已吸納了利淡的消息」;又或在股價下跌時,指稱「市場認為美國陷雙底衰退的可能甚大」。問題是﹕為何新聞報道員能夠在極短時間內,確定是什麼原因導致股市升降?這些判斷,是否建基於系統和深入的調查研究?有否實質的證據支持?報道中的「市場」,具體是指什麼?是人嗎?倘不,為何又能「吸納」和「認為」?
進一步的問題是﹕在上述問題仍未澄清的狀况下,為何標榜報道「事實」的電視和報章,不首先花點時間驗證「市場」是否及如何「吸納」和「認為」,從而導致股市升降?而收看這些信息的觀眾,為何又不到廣管局投訴有關廣播可能未經證實,因此「教壞細路」?
處理資訊 尋根究柢
其實,類似的不求甚解、似是而非的講法或想法,還充斥其他領域,包括新高中通識教育課程。例如「全球化」單元,在未釐清「全球化」是什麼和未確認它是否真正存在之前,就匆匆要求學生判斷「全球化對人類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又例如「現代中國」單元,還未弄清什麼是「傳統家庭觀念」,就忙於要求學生討論「在何等程度上傳統家庭觀念能在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延續」。如果通識科的課程內容也有點不求甚解,又如何能夠孕育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思考」並不是重複既有的常識習見,而是一個需要花費腦力處理資訊以理解世事的過程。「思考」除了是為問題尋找答案外,也同時要為答案尋找問題,也就是對既有的答案或習以為常的觀點提出質疑。「思考」往往需要尋根究柢,在處理資訊、解答問題、反思習見的過程中,追求嚴謹的證據、檢驗當中的邏輯和假設,質疑和修正既有的立場、觀點和價值。
如果「思考」的過程包括質疑答案、處理資訊、尋找實據、驗證邏輯和審視價值,那麼自然需要一定的時間。為大眾傳媒所追捧、能夠於極短時間內對所有時事問題都能發表意見的「快速評論家」;或是能夠於一至兩小時內依據試卷提供的有限資訊,回答類似「中國為何加入世貿」、「香港應否發展六大產業」等問題的考生;又或是每次於專題探究報告完成之後,寫上幾句「我在是次研習中學到時間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之類的「反思」的同學,真的經歷了認真的思考過程嗎?還是僅僅在循環再用一些流行於大眾媒體的常識習見?
不求快速獲「正確」答案
不願意花時間提出根本的問題、質疑既有答案、追尋堅實的證據和合理的邏輯,只求快速地獲得「正確」的答案,彰顯的恐怕並非是通識科所重視的「多角度思考、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反思和高階思考」,而是缺乏「思考」的表現。
(系列十五之一)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 許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