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一個人如果借了100萬元,借貸利息倘若升了0.25厘,每年只會多付2500元利息,然而若他是借了1000萬元,同樣是加息0.25厘,每年便要多支付2.5萬元。基於相同道理,由於金融海嘯後全球大量印鈔,令全球借貸金額也以幾何級數上升,單是美國聯儲局買債便涉及3.98萬億美元,若在本月決定加息,就算只是加0.25厘,其殺傷力也可能遠較金融海嘯和全球QE以前同樣只加0.25厘嚴重得多。
事實上,大家對長期低息,甚至負利率似開始變得麻木,只要各國央行放水稍欠積極,便可能隨時出現大家因出乎意料以外的驚恐人踩人場面,遠的不說,香港周四晚歐洲央行雖宣布再將存款負利率進一步推低至-0.3厘,但因為沒有再加大QE買債的信息,已足以令市場出現大夾倉,歐元兌美元由低於1.06,竟可數小時內急飈至1.09以上,德國債市更誇張,其10年期債孳息竟可由0.46厘左右夾至0.66厘以上收市,息率即晚勁升42%,若是運用了槓桿買德國債,隨時已陣亡。
愈打壓樓市 樓價愈升
差餉物業估價署昨公布10月份的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為18個月來首度回落,雖然跌幅僅1.1%多一點,且具有時差,但由於是官方公布的數據,相信會造成較大的心理負面影響。其實,相對滯後較小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39.82點,按周再跌0.32%,是35周新低,指數經過8個星期的調整,已累跌了逾4.5%。
渣打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若將政府打壓樓市招數量化為指數,在亞洲區內香港可說政府出招打壓樓市最為頻密,拋離了新加坡和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韓國、台灣、印度、越南、澳洲及新西蘭,見圖1),不過香港樓價升幅卻在打壓下反較其他地區更凌厲。
細價樓買家受累港府辣招
事實上,渣打的報告表示,香港政府推出辣招後,除了樓價未見受壓,更因在徵收的辣招稅和收緊按揭,傾向針對較大銀碼物業,令到資金反更加流向銀碼較細的中小型單位,尤其在2012年以後,細價樓(實用積40平方米下的A類型單位)的樓價升幅遠遠跑贏其他較大面積單位(圖2),以致上車客更難上車買樓,未受惠有關政策之餘,反先受其害。
在細價樓呎價升得特別離譜的情况下,財政能力較低的上車客,唯有被迫買更細的單位,發展商為了吸納有關購買力,亦將單位愈起愈細,以至一些新盤單位,面積可以只有百餘呎的被稱為「劏房式」單位或「納米盤」。大家不妨看看,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隨時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和英國的一半,與中國內地城市,以及新加坡和日本相比,也遠遠不如(圖3),相信近年納米樓的興起,更令有關情况惡化。
正如上述,香港打壓樓市比新加坡更狠,但樓價反而升得比他們厲害,還有一樣大家要留意是,香港樓價升得比新加坡快,但人家收入增長卻跑贏了香港,結果就算不計及當地的組屋而只計私樓,在新加坡買私樓,住90平方米單位,做足八成按揭,當地人的供樓支出佔收入的負擔,竟也遠低於香港人住在50平方米單位,只做七成按的供樓負擔(見圖4和5)!
結婚買樓難 港人不快樂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於今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以電話訪問913名年滿21歲市民,回應率24.7%。港人今年的快樂指數評分為70,較去年下跌0.5,為7年以來最低;另外,30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快樂指數下跌,相反,30歲以下受訪者的快樂指數則由67.8升至69.3。
對於以上數據,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有朋友看到有關報道後,卻有他的獨特看法。他說,香港人首次結婚年齡一般為30歲左右,首次買樓年齡則約33歲左右,大多人買樓便是為了婚後有較佳的居所,但近年樓價飈升,結婚買樓和供樓,便成了不輕負擔。30歲以下人士仍未成家立室,這是否令到30歲以下的香港人容易變得較快樂,而30歲以上的香港人,其快樂指數開始變差?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事實上,大家對長期低息,甚至負利率似開始變得麻木,只要各國央行放水稍欠積極,便可能隨時出現大家因出乎意料以外的驚恐人踩人場面,遠的不說,香港周四晚歐洲央行雖宣布再將存款負利率進一步推低至-0.3厘,但因為沒有再加大QE買債的信息,已足以令市場出現大夾倉,歐元兌美元由低於1.06,竟可數小時內急飈至1.09以上,德國債市更誇張,其10年期債孳息竟可由0.46厘左右夾至0.66厘以上收市,息率即晚勁升42%,若是運用了槓桿買德國債,隨時已陣亡。
愈打壓樓市 樓價愈升
差餉物業估價署昨公布10月份的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為18個月來首度回落,雖然跌幅僅1.1%多一點,且具有時差,但由於是官方公布的數據,相信會造成較大的心理負面影響。其實,相對滯後較小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39.82點,按周再跌0.32%,是35周新低,指數經過8個星期的調整,已累跌了逾4.5%。
渣打最近發表研究報告,引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若將政府打壓樓市招數量化為指數,在亞洲區內香港可說政府出招打壓樓市最為頻密,拋離了新加坡和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韓國、台灣、印度、越南、澳洲及新西蘭,見圖1),不過香港樓價升幅卻在打壓下反較其他地區更凌厲。
細價樓買家受累港府辣招
事實上,渣打的報告表示,香港政府推出辣招後,除了樓價未見受壓,更因在徵收的辣招稅和收緊按揭,傾向針對較大銀碼物業,令到資金反更加流向銀碼較細的中小型單位,尤其在2012年以後,細價樓(實用積40平方米下的A類型單位)的樓價升幅遠遠跑贏其他較大面積單位(圖2),以致上車客更難上車買樓,未受惠有關政策之餘,反先受其害。
在細價樓呎價升得特別離譜的情况下,財政能力較低的上車客,唯有被迫買更細的單位,發展商為了吸納有關購買力,亦將單位愈起愈細,以至一些新盤單位,面積可以只有百餘呎的被稱為「劏房式」單位或「納米盤」。大家不妨看看,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隨時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和英國的一半,與中國內地城市,以及新加坡和日本相比,也遠遠不如(圖3),相信近年納米樓的興起,更令有關情况惡化。
正如上述,香港打壓樓市比新加坡更狠,但樓價反而升得比他們厲害,還有一樣大家要留意是,香港樓價升得比新加坡快,但人家收入增長卻跑贏了香港,結果就算不計及當地的組屋而只計私樓,在新加坡買私樓,住90平方米單位,做足八成按揭,當地人的供樓支出佔收入的負擔,竟也遠低於香港人住在50平方米單位,只做七成按的供樓負擔(見圖4和5)!
結婚買樓難 港人不快樂
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於今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以電話訪問913名年滿21歲市民,回應率24.7%。港人今年的快樂指數評分為70,較去年下跌0.5,為7年以來最低;另外,30歲或以上的受訪者快樂指數下跌,相反,30歲以下受訪者的快樂指數則由67.8升至69.3。
對於以上數據,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釋,筆者有朋友看到有關報道後,卻有他的獨特看法。他說,香港人首次結婚年齡一般為30歲左右,首次買樓年齡則約33歲左右,大多人買樓便是為了婚後有較佳的居所,但近年樓價飈升,結婚買樓和供樓,便成了不輕負擔。30歲以下人士仍未成家立室,這是否令到30歲以下的香港人容易變得較快樂,而30歲以上的香港人,其快樂指數開始變差?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樓市解碼]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