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據一向對中俄軍貿消息最靈通的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兩國談判近4年,關於中國採購Su-35戰鬥機項目,近日在中俄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年度會議召開期間,終於簽署正式合同。再綜合分析之前俄媒透露,俄羅斯聯合飛機生產集團新總裁Yuri Slyusar,今年中已暗示過,談判已取得突破,有望在年底前簽約,就證明消息所言非虛。
購買數量問題
談判曠日持久,原因是雙方合作層次比其他國家要高,大家各自堅持原則、底線,故相當長時間處於僵持狀態。最先出現的是購買飛機數量問題,中國的如意算盤是只需技術作山寨,不需引進生產線。這句話的意思是中方開出的條件是只會買4架,上億美元一架也不要緊,反正自己具有世界最強的逆向工程仿製能力,只要有樣品就能掌握九成核心技術了。但俄方對此堅決不賣帳,皆因1990年代至今中國大量「不尊重武器知識產權山寨行為」令俄方深惡痛絕。最突出的例子是對中方購買95架Su-27SK戰機後,餘下105架不要而爛尾收場,反而複製出純國產而青出於藍的殲-11B夑S戰機的做法猶有餘悸。
各自妥協 取得共識
俄方為保障自身權益,要求對方必須購買不少於1990年談判「906工程」時,48架共兩個航空團Su-27飛機的數量,才願意冒技術被山寨的風險出售。這一規定曾令Su-33艦載戰鬥機談判告吹,結果中國以2004年8月26日從烏克蘭得到的T10K-7原型機(外國謠傳的T10K-3不確)作參考,5年內發展出殲-15艦載機。俄方的如意算盤是,出售48架的資金足夠啓動生產線,對中國這樣的大國當然是不夠的,那麼就在這基礎上談判出售生產線再大賺一筆,48架的秘密就在這裏。這還未算飛機全壽命期,各分系統、子系統生產、供應商的生意,以及維修、保養、培訓的收益。
不過今日中國航空工業已非吳下阿蒙,只剩下極個別技術瓶頸,尤其是渦扇發動機尚未追上俄國。但只要有樣品作逆向工程參考,即可啟發思路走上陽關大道。因此認為買4架給各研究所拆解,如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瀋陽飛機工業集團(112廠)、閻良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等,已足夠科研開發之用。經過幾輪桌上激烈交鋒,去年雙方已各自妥協取得共識:俄方同意原來規定數量一半即可出口,而中方同意把原定採購數量增加20架,達到一個團共24架,這就是雙方第一階段談判取得的最大成果。
技術談判 進入深水區
但隨之而來的技術性談判才進入深水區,那就是機載設備細節的爭議。中國立場相當強硬,提出了俄方未曾遇到的新難題。國際上對於例如通訊系統(中國採購的Su-35安裝的是俄國專用出口型S-108通訊系統)和敵我識別器這些傳統保密設備,客戶有自己特定要求一向都十分平常。不過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空軍,要養着一支進口戰機組成的軍中之軍,在全壽命期內也的確有其難言之隱。
中國認為20多年來,進口Su式戰機的俄國標準武器與國產戰機的西方標準武器不兼容,大大增加了俄製武器(包括從烏克蘭)進口數量和後勤負擔,覺得再難以承受這種「一軍兩制」。因此首次在談判中向俄方提出,要求改用中國軍用標準即西方標準的機載武器通用掛架和數據接口。如殲-11B、殲-15、殲-16等國產Su-27家族戰機,加上殲-10系列戰機,常用標準空戰武器組合PL-8B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軍內稱為8號彈)、PL-12中距攔截空空導彈(軍內稱為12號彈),其所用的PF8(普發8)系列掛架和PF12(普發12)掛架就是一例。亦即表示中國不打算為進口Su-35戰機,再購買和使用俄製武器,無形中令俄羅斯航空武器生產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分一杯羹。不過相對來說,這還是小菜一碟。(上篇)
作者是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
購買數量問題
談判曠日持久,原因是雙方合作層次比其他國家要高,大家各自堅持原則、底線,故相當長時間處於僵持狀態。最先出現的是購買飛機數量問題,中國的如意算盤是只需技術作山寨,不需引進生產線。這句話的意思是中方開出的條件是只會買4架,上億美元一架也不要緊,反正自己具有世界最強的逆向工程仿製能力,只要有樣品就能掌握九成核心技術了。但俄方對此堅決不賣帳,皆因1990年代至今中國大量「不尊重武器知識產權山寨行為」令俄方深惡痛絕。最突出的例子是對中方購買95架Su-27SK戰機後,餘下105架不要而爛尾收場,反而複製出純國產而青出於藍的殲-11B夑S戰機的做法猶有餘悸。
各自妥協 取得共識
俄方為保障自身權益,要求對方必須購買不少於1990年談判「906工程」時,48架共兩個航空團Su-27飛機的數量,才願意冒技術被山寨的風險出售。這一規定曾令Su-33艦載戰鬥機談判告吹,結果中國以2004年8月26日從烏克蘭得到的T10K-7原型機(外國謠傳的T10K-3不確)作參考,5年內發展出殲-15艦載機。俄方的如意算盤是,出售48架的資金足夠啓動生產線,對中國這樣的大國當然是不夠的,那麼就在這基礎上談判出售生產線再大賺一筆,48架的秘密就在這裏。這還未算飛機全壽命期,各分系統、子系統生產、供應商的生意,以及維修、保養、培訓的收益。
不過今日中國航空工業已非吳下阿蒙,只剩下極個別技術瓶頸,尤其是渦扇發動機尚未追上俄國。但只要有樣品作逆向工程參考,即可啟發思路走上陽關大道。因此認為買4架給各研究所拆解,如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瀋陽飛機工業集團(112廠)、閻良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等,已足夠科研開發之用。經過幾輪桌上激烈交鋒,去年雙方已各自妥協取得共識:俄方同意原來規定數量一半即可出口,而中方同意把原定採購數量增加20架,達到一個團共24架,這就是雙方第一階段談判取得的最大成果。
技術談判 進入深水區
但隨之而來的技術性談判才進入深水區,那就是機載設備細節的爭議。中國立場相當強硬,提出了俄方未曾遇到的新難題。國際上對於例如通訊系統(中國採購的Su-35安裝的是俄國專用出口型S-108通訊系統)和敵我識別器這些傳統保密設備,客戶有自己特定要求一向都十分平常。不過中國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空軍,要養着一支進口戰機組成的軍中之軍,在全壽命期內也的確有其難言之隱。
中國認為20多年來,進口Su式戰機的俄國標準武器與國產戰機的西方標準武器不兼容,大大增加了俄製武器(包括從烏克蘭)進口數量和後勤負擔,覺得再難以承受這種「一軍兩制」。因此首次在談判中向俄方提出,要求改用中國軍用標準即西方標準的機載武器通用掛架和數據接口。如殲-11B、殲-15、殲-16等國產Su-27家族戰機,加上殲-10系列戰機,常用標準空戰武器組合PL-8B近距格鬥空空導彈(軍內稱為8號彈)、PL-12中距攔截空空導彈(軍內稱為12號彈),其所用的PF8(普發8)系列掛架和PF12(普發12)掛架就是一例。亦即表示中國不打算為進口Su-35戰機,再購買和使用俄製武器,無形中令俄羅斯航空武器生產商,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分一杯羹。不過相對來說,這還是小菜一碟。(上篇)
作者是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