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巴黎氣候峰會排場盛大隆重,超逾150個國家及地區的領袖不遠千里去到花都,為的是擘劃未來的氣候藍圖。今年的峰會到本周五(11日)結束,從峰會揭幕時各國領袖信誓旦旦以顯決心的發言來看,今年的決心應該比6年前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時更大,不過,會否栽一個比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更大的跟斗,就要看未來幾天各國代表會否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將來實踐諾言,不流於「講則天下無敵,做則無能為力」這一困局,此中關鍵在於富國的行動。
氣候峰會能否成功 富國行動最為關鍵
氣候峰會始於1995年的柏林氣候大會,冷戰結束後,各國放下軍事與意識形態鬥爭,把精力轉移到無分國界的氣候危機,柏林大會簽訂工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履行公約的決定》。兩年後,又簽訂了《京都議定書》,這是設定強制減排目標的第一份國際協議,同時也開始了漫長的討價還價過程。到了最後,《京都議定書》成了反面教材,美國簽署後不批准履行,加拿大宣布退出,本來是各國大團結共同面對溫室氣候的共識,最終「爛尾」收場。追求減排的國際目標,在爾虞我詐的陰謀論當中漸成泡影,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各方拂袖而去可茲證明。
各國無法就減排達成具有效力的協議並且付諸實行,說到底就是錢作怪。2009年,發達國承諾,2020年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的資金,幫助非富國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這一決定,是基於發達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確認,某程度帶有補償的做法。可是發達國不願作出更多的承諾,包括這1000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到今年,發達國只提供了約六成即600億美元左右資金,說好了的千億美元資金其餘部分無影無蹤。
此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之間的矛盾,也出現在如何對應對溫度的升幅限制。多個受氣候變化威脅的國家,其中相當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建議把本世紀溫度升幅限制,由發達國提出的2或3℃調整到1.5℃,因為氣候暖化對他們有切膚之痛。提出這一建議的「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論壇」主席、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說,2010年以來,天災已奪去這個簡稱「CVF」的論壇成員國逾5萬人的生命。言下之意,便是待得升溫2℃才施行限制,島國或許早已淹沒。
類似矛盾成為氣候峰會一直不獲看好的核心原因,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富國一味拖字訣,窮國無財只得望天打卦。非政府組織樂施會指出,有關承諾遠遠不夠,貧困社群不是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卻要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旨哉斯言,發達國早已獲得氣體排放不受束縛的紅利,卻欲轉身就此而退,留下既缺財又深受氣候排放之苦的弱國,怎樣來說都不能講得通。
令人感到悲觀的是,巴黎氣候峰會隨時可能跌入這一歷史循環,即承諾多實行少,尤其減排幅度足以反映一國的經濟能量,發達國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無可避免會以氣候作為代價。這樣就回到基本質問﹕要當下的經濟發展抑或長遠的人類福祉?這個質疑的答案其實早就寫在牆上,否則的話,《京都議定書》不會爛尾,哥本哈根峰會也不會不歡而散。
戰後權力結構美獨大 國力不對稱難言平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間的權力結構出現根本變化,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第一號強權,在權力重新分配的新形態下,美國或工業強國的世界觀,與追求平等解決氣候危機的道路相逆。這種矛盾,同樣出現在與氣候危機本質相若、同時沒有國境邊界的金融危機身上。氣候峰會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的平台,才有可能真正解決氣候危機,否則在不對稱的權力及經濟實力之下,很多事只可說說,無法付諸實現。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氣候峰會能否成功 富國行動最為關鍵
氣候峰會始於1995年的柏林氣候大會,冷戰結束後,各國放下軍事與意識形態鬥爭,把精力轉移到無分國界的氣候危機,柏林大會簽訂工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履行公約的決定》。兩年後,又簽訂了《京都議定書》,這是設定強制減排目標的第一份國際協議,同時也開始了漫長的討價還價過程。到了最後,《京都議定書》成了反面教材,美國簽署後不批准履行,加拿大宣布退出,本來是各國大團結共同面對溫室氣候的共識,最終「爛尾」收場。追求減排的國際目標,在爾虞我詐的陰謀論當中漸成泡影,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各方拂袖而去可茲證明。
各國無法就減排達成具有效力的協議並且付諸實行,說到底就是錢作怪。2009年,發達國承諾,2020年前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每年1000億美元(約7800億港元)的資金,幫助非富國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這一決定,是基於發達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確認,某程度帶有補償的做法。可是發達國不願作出更多的承諾,包括這1000億美元的資金來源;到今年,發達國只提供了約六成即600億美元左右資金,說好了的千億美元資金其餘部分無影無蹤。
此外,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之間的矛盾,也出現在如何對應對溫度的升幅限制。多個受氣候變化威脅的國家,其中相當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建議把本世紀溫度升幅限制,由發達國提出的2或3℃調整到1.5℃,因為氣候暖化對他們有切膚之痛。提出這一建議的「易受氣候影響脆弱國論壇」主席、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說,2010年以來,天災已奪去這個簡稱「CVF」的論壇成員國逾5萬人的生命。言下之意,便是待得升溫2℃才施行限制,島國或許早已淹沒。
類似矛盾成為氣候峰會一直不獲看好的核心原因,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富國一味拖字訣,窮國無財只得望天打卦。非政府組織樂施會指出,有關承諾遠遠不夠,貧困社群不是氣候變化的始作俑者,卻要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旨哉斯言,發達國早已獲得氣體排放不受束縛的紅利,卻欲轉身就此而退,留下既缺財又深受氣候排放之苦的弱國,怎樣來說都不能講得通。
令人感到悲觀的是,巴黎氣候峰會隨時可能跌入這一歷史循環,即承諾多實行少,尤其減排幅度足以反映一國的經濟能量,發達國追求經濟持續增長,無可避免會以氣候作為代價。這樣就回到基本質問﹕要當下的經濟發展抑或長遠的人類福祉?這個質疑的答案其實早就寫在牆上,否則的話,《京都議定書》不會爛尾,哥本哈根峰會也不會不歡而散。
戰後權力結構美獨大 國力不對稱難言平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間的權力結構出現根本變化,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第一號強權,在權力重新分配的新形態下,美國或工業強國的世界觀,與追求平等解決氣候危機的道路相逆。這種矛盾,同樣出現在與氣候危機本質相若、同時沒有國境邊界的金融危機身上。氣候峰會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的平台,才有可能真正解決氣候危機,否則在不對稱的權力及經濟實力之下,很多事只可說說,無法付諸實現。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