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區地圖﹕給區議員的地圖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6日 06:35
2015年1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期給區議員的地圖有藝術家姚妙麗的《太陽能地圖》,這張地圖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張追尋陽光遊牧民族的生態圖。日常生活不少活動都必須直接接觸陽光,然而不少市民要把衣服被子晾在街上,好像沙漠上水源邊圍了一圈的動物,這些動物還有時遇到管理員驅趕扣分。本來四處可得的陽光為何變成這樣?背後其實來自一個「太陽能電筒」般思維的城市規劃。自1987年,香港取消了「街影法」,這法例本來是用來限制街道兩側樓宇投射於街道之陰影面積,規劃建築物設高度限制,讓街道及鄰幢樓宇有基本的陽光照射。區議員先生,你可有統計你的地區有多少家庭在日光日白下還要開燈?聯合國及先進國家早已視「日照權」為一種基本人權及公民權並加以法例保障。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個人在其住宅每天應最少享有3小時的日照。


這裏是筲箕灣近東旭苑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一帶的數條街道,街道旁的大廈不算密集,近海且有公園在旁,空曠而當風,是最好的陽光收集場。


百家被小路

每年不同時間都有不同的曬晾活動,最鼎盛的大概是入夏前的日子,家家戶戶把被子晾在欄杆上,街道頓時變成美麗的百家被小路。小時候愛跟媽媽到公園曬被,乘機到公園玩,那時沒太多限制,陽光好的日子,大家在公園鬥快尋找好位置。香港的欄杆特別多,欄杆沒人用,居民最會善用,有些欄杆的闊度剛好跟被子一樣,各人各自用一個欄杆,不跟他人的被子放在一起,公共中又有點私人分區的做法。有些居民在曬晾前更會自備水和布洗潔欄杆,順道來一次居民自助欄杆大清潔。


新型公屋都把曬晾位置設計放在廚房窗外,正好對着兩家人的抽油煙機排氣喉及洗手間氣窗,這是一個陽光終年不達的地方,沒有風,衣服愈晾愈油。住多年也不見有住戶會把衣服晾在這裏,然而公屋曬晾位卻繼續倒模的起。有些屋苑更在公契列明「不可在露台懸掛或展示衣物」,曬衣服竟是一件如此奢侈的事。


陽光本是免費的,

使用權卻不在居民的手中

現在很多屋邨都設有曬晾架,這設計看似照顧居民需要,可是細看你會發現,架子與架子之間很近,明明附近有空曠的地方,卻擠在奇奇怪怪處處面壁之地,更荒謬的是,曬晾架竟然只在6月至9月開放,而且有特定的開放時間!難道6月至9月以外的日子居民就沒有曬東西的權利?要是你把東西晾在其他地方,不但有機會被沒收,也會冒着被扣分的風險。


規劃者與使用者

公園裏到處都是欄杆,又何須起曬晾架?曬晾架的多此一舉,正好反映規劃者的想像與居民真正生活需要的落差。很多時候,如何有效地使用空間,該區用家才是最清楚。屋內曬晾設計差,只要有適當的自由度,居民總能夠想出各種方法解決問題,在欄杆和空地曬晾,不阻街的同時又能善用資源,又何須過分管理。


策劃_程展緯

創作_姚妙麗

編輯甎}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