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瞻中國經濟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07日 06:35
2015年12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忙碌的外訪告一段落,按照慣例,一年一度的內地宏觀經濟重頭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於本月中旬開鑼。如果說美國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是觀察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走向的晴雨表的話,那麼每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是預測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來年路向的窗口。隨着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這一年度會議也日漸受到國際的關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召集,主要議題是回顧一年的經濟形勢,部署翌年經濟調控。雖然不會明示經濟增長的具體指標,但可以管窺未來一年經濟的宏調路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無論是創新轉型,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還是優化「滬港通」,開通「深港通」,都需關注大局,觀察大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經濟下滑大跌市留陰影

十三五規劃入SDR激勵

儘管是年度例會,但2015年的幾件大事,令今次會議格外引人注目。首先,今年以來,內地經濟出現了金融海嘯以來最大的跌勢,第三季經濟增幅跌至6.9%,是2009年以來首度跌破7%。一般預測,今年全年經濟增幅恐難「保七」,而2016年將是中國經濟探底之年,樂觀的估計增幅僅在6.3%至6.8%之間。


其次,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對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的建議,提出中國經濟到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增加一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身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指出,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5年中國經濟增幅要保持在6.5%以上。據專家測算,若今年增長6.9%,要實現2020年的目標,未來5年年均增長需達6.543%;若明年增幅低於6.5%,後4年的平均增速則需更高。


第三,7月初A股市場出現的恐慌性暴跌以及當局的「暴力救市」行動,給國際投資界留下了強烈的負面印象。雖然官方辯稱那是不得已的特殊措施,而此舉避免了一場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最近已多次聲稱市場已進入「自我修復和自我調整」階段,顯示當局也意識到暴力救市操作層面的粗疏,有意減少進一步的政府干預。習近平最近對內地股市的定義是﹕「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


最後,今年對於中國經濟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就是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此一里程碑式進展,對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是一大激勵,「入籃」之後,人民幣的匯率市場化乃至中國的金融改革都已再無回頭路可走。


此外,「一帶一路」國際戰略的確立,亞投行的即將成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供給側(供給方面)改革」新概念的面世,以及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議(TPP)的出籠、歐洲央行的新量寬措施、美國迫在眉睫的加息等外部因素,對明年中國經濟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保增長優先進字加力度

改革護航新思路成大勢

在上述背景之下,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的中國經濟作何擘劃,下列重點值得關注﹕

如何看待增長?近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基調都是「穩中求進」,今年估計也不會大變。但結合經濟下滑的現實和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經濟增長的彈性空間已經不大,明年估計會在「進」字上加大力度。加之2016年又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從中央到地方都會有「開門紅」的衝動。內地專家已放言,看淡GDP不是不要GDP,發展還是「第一要務」。因此,保增長必排在優先位置。


如何保增長?雖然官方否定了4萬億式的「強刺激」手法,但寬鬆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可以預期。習近平在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提出的藥方是﹕宏觀經濟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理李克強在《經濟學人》發表的文章則提出「繼續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的20字方針。由此可見,改革已成為保增長的不二法門。


哪些領域將成為保增長重點呢?今年前三季,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4%,較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已超越投資、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主力。而供給方面改革,放開二孩政策,推動戶籍改革,就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土地確權、農地流轉以至國企改革,則是優化土地、資本配置。政策層面,財稅體制改革,擴大預算赤字;微觀層面,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重組,消化房產庫存等,都是值得留意的重點。最近習近平提出「做好城市工作」、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優化城市空間佈局、加強市政基建、改善城市規劃等,也透露出與以往不同的思路。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