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談及電商,大家最熟悉的或許就是美國的Amazon與eBay,亦或內地的京東與天貓,許多希望做網購生意的人都會選擇到這些第三方平台開店。然而香港本地卻並無類似的大型電商平台,若是想要在網上開設獨立店舖,更會因技術與管理等方面限制顯得力不從心。不過現在,情況似乎有所轉變,一切皆因一間專為店主提供網店設計與電商服務管理的香港公司,令這塊看似荒蕪的土地上出現一片「綠洲」。
打開Shopline的香港官方網站,一行白色的標語簡潔明暸了:「香港人的DIY網店平台」。這就是Shopline最擅長的事,幫助想要在網上自己開店的人打造屬於自己的「網購空間」。
在香港,若想自己開網店,傳統做法或是尋求身邊熟悉電腦科技的朋友,幫助搭建一個網站,但人工費用可能很高。而近年來不少人開始在Facebook與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開設帳戶做生意,雖然成本降低,但社交媒體畢竟並非專業網購平台,在後台管理等問題上也未必盡如人意。
專業訂單系統 涵蓋多種支付平台
Shopline的出現令那些想做網店的中小商戶們有了不一樣的選擇。通過Shopline,店主不僅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定制化設計的獨立網站,更可以同時擁有專業的訂單管理系統、涵蓋國際信用卡、銀行轉帳以及貨到付款的多元化支付平台、線上即時客戶服務與數據流量分析等後台管理工具。目前,Shopline針對不同客戶提供不同收費計劃,若是「網店初哥」,每月亦只需支付130元月費,大大減輕開店成本。
「我們正在打破香港原有的門檻與困難。」Shopline的聯合創辦人與CEO黃浩昌表示,低廉的價格與快速便捷的服務是他們在這個領域的兩大優勢。「我們希望能令一些中小企業較容易去接受網上做生意的模式。」如今的Shopline已小有規模,但回顧過去,Shopline的原型卻只是黃浩昌和朋友一起合辦的一個簡單的手機拍賣應用程式。
由拍賣App轉型 客戶一年飈50倍
黃浩昌稱,最初只是希望做一個在手機上使用的拍賣類App,因他認為已有的Yahoo拍賣程式用戶體驗較差。但在做了3個月後,他發現雖然應用程式下載量高,但難以獲利,且需要耗費大量資源去維護運營。在對客戶進行訪問後,團隊決定轉型成為提供終端解決方案的網購服務供應商。
Shopline的業務模式來源於加拿大網絡電商服務平台Shopify,Shopify表示至今已有超過17.5萬個商家通過其服務經營網店,銷售額逾100億美元。黃浩昌表示,Shopline亦是香港第一間提供此類服務的公司。他透露,一年前Shopline的客戶僅為1000個,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客戶就已經提升至5萬個,即將近50倍的升幅。在一年前開始建立收費模式後,公司希望明年能夠達到1000萬港元的營業利潤。
矽谷取經 終獲投資者青睞
談及Shopline的成長,黃浩昌表示,團隊當時亦遇到不少困難,公司一度發不出工資,而最難的則是如何找到第一個願意相信自己的投資者。直到Shopline最終受邀請前往矽谷學習創業並學成歸來後,才開始獲得愈來愈多投資者的青睞。
「一開始推廣產品和市場時,許多投資者並不相信我們的業務,直到一年後我們去了加州。」黃浩昌表示,當時成立一年的Shopline獲得美國創業孵化器500Startups的邀請,前往美國矽谷學習,團隊一行三人便在異鄉租下一間房,開始學習如何建立項目與籌資等創業課程。如今,身披「矽谷光環」的Shopline已多次獲得國際風險投資基金垂青,最近便獲得120萬美元融資。
雖然成立於香港,但Shopline目前約六成客戶群卻在台灣,香港則約為35%,其餘5%分佈於東南亞地區,包括菲律賓、泰國等。黃浩昌表示,台灣的電商市場非常成熟,再加上台灣人習慣於網上購物,平均每個月都會在網上消費一次。相比之下,香港的市場的確有些落後。黃浩昌坦言現時以台灣作為主要市場一些「分散投資」的因素,但他對香港的電商環境與公司業務前景並不悲觀。
明報記者
[尉奕陽 新經濟新天地]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