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港小學已經實施全日制,本報記者翻查《小學概覽2015》卻發現部分小學偏離了全日制的原旨。情節雖有不同,但是對學生的學習到健康,都有負面影響。結合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爭議,有家長形容TSA為戕害子女身心成長的怪物,要去之而後快;不過,檢視全日制現狀,折射家長若要子女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那就不能不關注學校教導學生的問題。
減學生午膳時間
讓路給教師補課
小學全日制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因此投入大量資源、增建更多學校,是少數獲肯定的教改政策之一。全日制的目的,原本要讓學生有充足時間享有更多元化學習經歷。正如教育局網頁介紹,「無論是推廣閱讀的活動、德育及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宗教教育、學生的體能及美學的發展、運用科技資訊的互動學習以至跨界別學習及其他學習經歴,都可增強學生的全人發展及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並「可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互動,從而培養更深厚的師生關係,及促進輔導和行為修正及改進的工作」。這些目的若能做到,十分理想,不過,對部分學校而言,這些目的只是「烏托邦」,因為現實發生的事並非如此。
首先,教育局預期全日制學生一般每日留校7小時,現實是部分留校超過8小時,甚至10小時。其次,當局設想實施全日制之後,學生在學校完成每日學習並做完功課,放學回家就可以培養興趣,做有益身心的活動,不過,現實是學生回家後要應付大量功課。
學生留校時間長短並不重要,留校幹什麼才是問題。若學生留校是為了參加多元化學習,增強全人發展,那根本不是問題;現在是學校表面上增加常規課程以外的導修課、成長課或公民教育課等,但是有家長表示這些課程只是巧立名目。實際上,有教師利用這些時間教書,比如有小學教師承認為追趕進度而「偷雞」用這些時間教書。有學校下午3時25分放學,學生可自願參加到4時的輔導班,不參加的學生可離去,但是有九成學生參加;在群體壓力下,這能怪責學生不願意放學嗎?絕大多數同學都留下參加輔導班,反映客觀上學生並無選擇。
另外,教育局原要求約有1小時在校午膳時間,本報記者發現約60所小學的午膳時間只有30分鐘或更少,其中8所只有25分鐘。兒科專家認為學童進食時間應為1小時,擔心時間過短、過急,學童未能嚼爛食物,容易消化不良,引致胃痛。然則,部分學校為什麼壓縮學生的午膳時間?一些積極爭取廢除小三TSA的人士表示,有家長反映學校為應付TSA操練,要求學生在午膳時間補課。其實,學童健康成長較任何事都重要,無論在學校或家庭都是首要關顧的事,現在竟然有部分學校不讓學生有足夠時間進食;如此無視學生的健康,絕對不能接受。
當年推動小學全日制的前任教育統籌局長王永平曾經這樣描述,「學校應該利用時間充裕的優點﹐靈活編排課程﹐一方面讓學生有多些機會發問及更理解課題內容﹔另一方面學校可按照學生的需要﹐推行一些校本課程﹐或在某些學科加入其他如公民教育及環保教育等元素﹐以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及擴闊視野。學校甚至可讓學生在校內完成家課及溫習﹐使學生回家後能有多些時間休息﹐培養自己的興趣」。這是多麼美好的學校生活和學習環境,只是現在連午膳時間都得為操練讓路。王永平對此,或許得苦笑一番吧。
家長為子女福祉
應向學校多提訴求
據目前所知情况,部分學校時間分配不合理,側重點是催谷和操練學生。有些要求廢除小三TSA的家長,知道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况,看到子女放學回家後仍然要應付恍似做不完的功課,因此對TSA反彈是完全可以理解,只是家長們有沒有思考過孰令致之?如今有大量事實證明,關鍵不在政策措施或系統評估,顯然是關鍵在學校。另外,家長對學校很多情况是清楚的,若家長多點表達對學校的意見和訴求,或許更對焦,那就更有望把子女從不正常學習和功課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否則,即使廢除了TSA,也不等於你們的子女可以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因為學校照樣會有其他的操練。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