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然全球化及一體化分工趨勢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低成本高效益,但要求限制外來人群的本土思潮亦冒起。因為,全球化帶起的資本、產業、人員等流動,甚至觸動本地政治格局,影響當地民眾的基本生活。本土派因此主張優先對待本地人,本地人的待遇要同新移民或其他外人有所差別,打正旗號保護本地經濟、文化資源不被外來者分享。毫無疑問,本土主義是自我的,是為自身利益的。但無論如何,本土主義維護什麼是有核心價值的,否則就淪為土族。
「去中國」旗幟 本土主義變味
近年,香港本土主義開始成為熱門話題。那是因為中央旨在拯救香港經濟的內地遊客自由行帶起了更多的大陸客訪港,令本就狹小的香港變得更為擁擠;為迎合遊客,零售業結構發生改變,不少商店轉型銷售盈利較高的品牌貨等,香港人正常生活受到擠壓;遊客搶奶粉、購日用品,本地人的資源被分薄等等。希望原有的生活不被改變,港人的經濟利益不受損害,這應該是本土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香港的本土主義以保護本土文化為其主要意識,主張本地優先的政策,但也有人走得更遠,直接對抗打出「去中國化」、「港獨」的旗幟,令維護港人利益的正常本土主義變味。身為香港人維護本港利益無可厚非,問題是要弄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香港利益、如何維護利益。
字面上分析「本土」之意,「土」是地域概念,我們所處的方圓之內,以意識築起的城牆,成為我們的家園;「本」可以是原本的意思,是本源。但我更願從「本」是根本、是本質、是核心價值上去解釋。守護本土,就是守護我們家園的核心利益,維護核心價值。
如果追根尋源,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香港只不過是一個僅有數千人的偏僻小漁村,以後開始有廣東及南洋而來的外來客,慢慢形成漁村以外的香港文化。
如果我們把維護香港利益、本土優先定位在「原本」上,定位在狹小、無法包容、需要防範外來的「小漁村」,那麼我們自然就把自己定位為小「土族」。但是如果我們仍然認為香港應該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際都市,又極尊重法治,我們可以找到真正應該維護的根本利益。
究竟什麼才應該是香港最根本的意識?香港已有的現代文明、現代文化,香港構建的國際化平台,早就與漁村無關,而是與一代又一代不斷增添的移民有關。正是擺脫了漁港時代,擺脫了「土族」之本,香港才有成為「東方之珠」的本。
本土意識應建基普世價值
開放的香港,四面八方不斷移民來到香港,也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價值,這就是香港可以搭起國際平台的基礎。國際化的都市,其特點就是開放、自由、包容、平等。正是因為各地人等及文化的碰撞,香港需要秩序、規範,法治由此而來。香港社會因此又是有序的,是有規範作控制基礎的。
歷史曾經記載,1950年代以後的30年內有100萬內地人逃往香港。當時的香港人,大多數並未主張將這些大陸人趕回深圳河對岸,而是視之為難胞,大家奔向邊境接濟。警察要大圍捕那晚,香港的娛樂活動暫停,難民被遣返時,還有港人身在車輪前試圖阻攔。
這並沒有違背香港本土意識的內涵。血濃於水的親情,讓香港人並不排斥後來者,香港本質上具開放社會的包容和人性。至今,香港還實行着酷刑聲請。聲請者聲稱在自己國家遭受政治迫害或受到酷刑,可以來到香港申請尋求政治庇護,這成為香港國際人道的責任。現代香港的本土意識,就應該建立在現代文明的普世價值基礎上,在這個城市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建設之中。
國際化的香港沒理由切割內地
全球化下,資本取代土地作為組織核心資源,即以產源關係取代地緣關係。香港回歸,正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與內地一河之隔唇齒相依,香港自然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快感。全世界看好中國的經濟發展,都在擁抱中國,國際化發展的香港沒有理由切割內地。當然,不能迴避的事實是,香港與內地實行一國兩制,香港無論在生活環境、社會秩序、物質豐盛、健康保障等都優於內地。這也是大陸遊客鍾情香港的原因,一方面有利香港各業發展,另一方面這樣的熱情又令彈丸之地的香港難以承受,加上內地遊客良莠不齊,矛盾和問題接踵而來。
但很明顯,這些問題都是管理的問題,是城市發展控制的問題,政府採取了一定措施,令搶購奶粉、水貨客、房價等問題都一一得到有效控制。我觀察,深圳自由行者主要以採購日用品為主,遊客大軍基本上以沙田為界,很少「殺」到港島。港府可以研究,根據市場情况調適,可以通過管理以減少給香港居民帶來影響。
簡單排斥、切割的狹隘本土主義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擴大矛盾及產生對立情緒。因為,香港始終是一個開放、進取、現代化的港灣,這才是本土意識的核心。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