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把日本文化掛在嘴邊,至少我這一代是名副其實喝着日本文化的奶水長大,幾乎一張開眼就看日本卡通看日劇,看鐵甲萬能俠看幪面超人,看《天作之合》看《小旋風紋次郎》。到大一點趕時髦就聽苦柿隊,剪machi頭;再大一點想文藝就看黑澤明看森田芳光讀芥川龍之介讀村上春樹。年輕時看過的讀過的都特別上心;長大後看到的風景,再美都沒記掛在心。年輕時深受日本文化影響,但現在回想,又不覺得自己有半點兒像一個日本人。這樣寫着,腦海又不禁想,我們被英國人統治了差不多一百年,我們不是應該更深受英國文化影響嗎?身邊沒半個英國朋友,也沒有朋友嚷着要去英國旅行。送子女去英國讀書也不是為了讓子女習染英國風,一半原因是聽說英國教育好,另一半原因是因為貴。如果你去天水圍開一間每年學費要一百萬元的貴族幼稚園,都可能有傻爸傻媽慕名而來。
風光不再英國風
在我們身上看得到的英倫遺風,以前可能是那些老是高音調但又說得不怎麼動聽的英式英語,可現在美國文化更深入民心,大家說英文都是yeah都是吐尾吐再沒有吐馬吐(編按:番茄tomato的英國和美國口音的分別)。我們以前只看英超聯,不是曼聯迷就是利物浦迷。愛踢波,但又不喜歡打cricket。好可能只因為足球夠草根夠平民,如果打保齡都可以打大赤肋和穿拖鞋,我們都會愛上碌齡。以前香港還有英式百貨店,由Dodwell到St. Michael,後來變成現在的M&S,但光顧的當中究竟有多少是為了它的英國身分?我小時候其中一個最鍾意的英國牌子是Jaeger,賣羊毛衫,最想有他們又或者Morley的羊毛內衣,我們的雞仔嘜和利工民,都可以算是copy他們的經營模式。今天,年輕人未聽過Jaeger和Morley的大名。叫他們穿羊毛內衣,想生熱痱咩。雖然茶是我們中國傳去英國,但我們喝茶本應配點心,後來學英國人,我們也喝奶茶,吃三文治吃多士吃捲蛋。現時年輕一代都不一定要吃下午茶,要節食要健康,年輕人都喝凍檸茶走甜,西冷紅茶和檀島咖啡都變成上一代的老掉牙。
其實香港人就是實際,就是見風使舵,只追潮流,有奶就是娘。以前看日劇,現在看韓劇。到英國念書開支大,就到新西蘭到加拿大。年輕人也不再到茶餐廳喝奶茶,他們喝珍珠奶茶。喝威士忌這回事就更反骨,竟然追捧日本威士忌。其實幹嘛忽然想到英國這回事?之前去倫敦感覺像回娘家一樣只覺理所當然,聽英式英語只覺順耳好聽,但其實從未深究什麼才算British。在日本逛百貨公司的男裝部,一間叫你扮Londoner,一間教你得穿得像個New Yorker,我都分不清兩者之間的分別。到執筆前一天去看新一套占士邦電影,總覺得若有所失,總覺得到喉唔到肺。假如由頭打到尾,觀眾無暇細想,倒可魚目混珠。今次多了文戲,就看到那個占士邦,怎麼一點都不像英國人?
英式優雅:孤獨尖酸刻薄
那麼英國人應該怎樣?說英式英語?這個當然。但應該有什麼更核心更滲入血脈骨髓裡的東西教大家感受到英國的氣質,那應該是什麼呢?A gentleman will walk but never run,英國人就是優雅?不過法國人也優雅。法國人優雅得來傲慢和浪漫,但英國人卻優雅得來尖酸刻薄和孤獨。福爾摩斯就是又優雅又刻薄又孤獨,王爾德都是這樣,占士邦都應該是這樣。過去幾集飾演特務M的Judi Dench就有幾分英國人的神髓,以前不覺得Daniel Craig不夠神似,今集特別覺。
世界變了,今天的占士邦不穿英國時裝品牌穿Tom Ford都不成問題,戴什麼表也不到我指手劃腳說三道四,不過老實說我真的不認為他適合戴運動表。低調優雅聰明豪華,而且還有一種我行我素的感覺;以前我覺得占士邦適合戴積家,今天我覺得他應該戴Roger Smith,戴伯爵都好,多點款式選擇,開Aston Martin就直情合情合理啦。
文﹕佘宗明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