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隨着商業氛圍日濃,一些無聊學人基於牟利心理而冥思苦想出各種花裏胡哨的排行榜以滿足新貴階層的炫耀需要,由北京當局掌控的媒體就此而展開推波助瀾的炒作,則更使中國社會充滿了無病呻吟的病態反應。隨着歲暮年初的到來,相信諸多以「商業成功人士」為主線的各類「評比與排名」活動也必定粉墨登場:一方面渲染商業成功人士之於中國進步的深遠影響,另一方面也會一如既往地描述其艱辛歷程中的心酸與坎坷,彷彿中國全社會完全「沉浸」在所謂「精英情結」的氛圍中,而完全沒有了普羅大眾的存在。
正因為令人作嘔的相關表演即將開啟,以致筆者忍不住要提前作一警告性「撻伐」。
「呵護富豪」玷污形象
數年前有一策劃,先竭力渲染頂級富豪的事業成功,巨額身家自不待言,還更有令人敬仰的社會地位及業界盛譽。然而,受眾在為這些令人目眩的耀眼光環而咋舌讚歎之際,策劃人話鋒一轉,點出該策劃所想傳遞的有關「金錢給這些頂級富豪帶來『不安全感』和『煩惱』」之主題。在社會學者接受採訪的配合下,策劃人向受眾描畫了這一生活情景:或因對政策和體制的前景看不明晰,或因擔心社會仇富妒富心理,他們身上佈滿「由新舊體制碰撞所造成的纍纍傷痕」,心理則更是處於「多雲轉陰」的狀態。某社會學者甚至評說:「這個特殊群體雖然擁有巨大財富……但並沒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充滿不安全感,內心中不能當自己的主人。」言下之意竟然是,頂級富豪更是須得到呵護的「弱勢群體」。
毫無疑問,這一矯揉造作的忸怩作態令任何稍具理性的人都渾身爆起一層雞皮疙瘩。這個世界雖不乏成功階層,但更多則是失落的不幸群體,因種種因素困擾而終究事業無成以致連生存問題都沒能得到解決的時運不濟之人群在社會普遍存在,他們無疑更應是受到關注和幫助的對象。如擁有呼風喚雨之巨大能量的頂級富豪僅因在心理方面遇到不適,無聊學人及無聊媒體便要求甚至還得為生計問題擔憂的社會大眾對其加以憐惜呵護,則與要求倍受病痛折磨的絕症患者來分擔養尊處優的闊老偶被蚊蟲叮咬所引發的不適相仿,已然將淺薄鄙俗的品性演繹到登峰造極之境。作為肩負「鐵肩擔道義」之社會責任的公器,媒體將自己的精英情結傾注在這類散發着熏人異味的荒謬選題上,不啻是對公眾形象的玷污。
「少數人遊戲」做法荒謬
頂級富豪的心理困惑這種完全私人化的問題作為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應擁有屬於自己的討論與研究空間,但只適合於在專業性質的小圈子裏進行。作為大眾傳媒,如果也對這類「少數人遊戲」的話題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和熱情,結果就會引發其目標受眾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事業成功的頂級富豪難道不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嗎?或換句話說,即便他們解決不了,這種日常生活中的些微缺陷較之芸芸眾生中的更多不幸,又有什麼可博人同情的呢?
其實,富豪們絲毫沒有流露出博人同情的意思,他們只不過想通過接受調查而借媒體這個舞台來展現自己令人豔羨的輝煌人生而已。倒是由於媒體及學者的無聊煽情,才使得這類活動充斥着令人肉麻的元素。正因為不能容忍中國媒體的荒謬做法,同時更由於新一波的「評比與排名」必定又將啟動,因此,在令人作嘔的煽情沒有正式發作之前,還是允許筆者提前展開警示性表達吧。
作者是資深評論員
正因為令人作嘔的相關表演即將開啟,以致筆者忍不住要提前作一警告性「撻伐」。
「呵護富豪」玷污形象
數年前有一策劃,先竭力渲染頂級富豪的事業成功,巨額身家自不待言,還更有令人敬仰的社會地位及業界盛譽。然而,受眾在為這些令人目眩的耀眼光環而咋舌讚歎之際,策劃人話鋒一轉,點出該策劃所想傳遞的有關「金錢給這些頂級富豪帶來『不安全感』和『煩惱』」之主題。在社會學者接受採訪的配合下,策劃人向受眾描畫了這一生活情景:或因對政策和體制的前景看不明晰,或因擔心社會仇富妒富心理,他們身上佈滿「由新舊體制碰撞所造成的纍纍傷痕」,心理則更是處於「多雲轉陰」的狀態。某社會學者甚至評說:「這個特殊群體雖然擁有巨大財富……但並沒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充滿不安全感,內心中不能當自己的主人。」言下之意竟然是,頂級富豪更是須得到呵護的「弱勢群體」。
毫無疑問,這一矯揉造作的忸怩作態令任何稍具理性的人都渾身爆起一層雞皮疙瘩。這個世界雖不乏成功階層,但更多則是失落的不幸群體,因種種因素困擾而終究事業無成以致連生存問題都沒能得到解決的時運不濟之人群在社會普遍存在,他們無疑更應是受到關注和幫助的對象。如擁有呼風喚雨之巨大能量的頂級富豪僅因在心理方面遇到不適,無聊學人及無聊媒體便要求甚至還得為生計問題擔憂的社會大眾對其加以憐惜呵護,則與要求倍受病痛折磨的絕症患者來分擔養尊處優的闊老偶被蚊蟲叮咬所引發的不適相仿,已然將淺薄鄙俗的品性演繹到登峰造極之境。作為肩負「鐵肩擔道義」之社會責任的公器,媒體將自己的精英情結傾注在這類散發着熏人異味的荒謬選題上,不啻是對公眾形象的玷污。
「少數人遊戲」做法荒謬
頂級富豪的心理困惑這種完全私人化的問題作為客觀存在的現象,也應擁有屬於自己的討論與研究空間,但只適合於在專業性質的小圈子裏進行。作為大眾傳媒,如果也對這類「少數人遊戲」的話題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和熱情,結果就會引發其目標受眾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事業成功的頂級富豪難道不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嗎?或換句話說,即便他們解決不了,這種日常生活中的些微缺陷較之芸芸眾生中的更多不幸,又有什麼可博人同情的呢?
其實,富豪們絲毫沒有流露出博人同情的意思,他們只不過想通過接受調查而借媒體這個舞台來展現自己令人豔羨的輝煌人生而已。倒是由於媒體及學者的無聊煽情,才使得這類活動充斥着令人肉麻的元素。正因為不能容忍中國媒體的荒謬做法,同時更由於新一波的「評比與排名」必定又將啟動,因此,在令人作嘔的煽情沒有正式發作之前,還是允許筆者提前展開警示性表達吧。
作者是資深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