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前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杜葉錫恩日前病逝,享年102歲。她是香港政界的經典人物,來自英國的葉錫恩,被稱頌為香港的民主先鋒,一生為基層爭取權益,敢於揭露當時社會的貪污問題,早在1970年代已呼籲港英政府推動民主政制,縱然她在晚年因接受港事顧問任命及公開支持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被指立場變得親中、保守,但綜觀她的一生所作的來作評價,仍然認為她應獲得港人的尊敬和懷念。
葉錫恩於1950年代來港傳教,自此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1950年代的香港,社會仍很貧乏,葉錫恩決心協助香港的基層市民改善生活,自己住進黃大仙的木屋區,與貧困市民同呼吸,了解他們所想所需。她看到很多基層孩子因家境問題沒法上學,她就跟教友,即她後來的丈夫杜學魁創立慕光英文書院,讓基層孩子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那個殖民地時代,中國人在社會的地位仍很低,最難得的是,她就「自恃」英國人的身分,直指殖民地政府政策的不公,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要求港英政府改善與市民的溝通。
六七十年代,香港貪污情况嚴重,市民飽受欺壓,那時她已當上市政局議員,她試過頸掛相機,假扮遊客,到遊客區的小巴站目睹有黑社會人士向小巴司機收取「保護費」,在旁的警察卻視若無睹,她隨即上前質問該名警察為何不採取行動,警員卻答她,司機是自願付的,氣得她七孔冒煙。之後她大力游說港英政府務必處理貪污問題,她更利用自己的英國人優勢,直接致電當時的港督麥理浩陳情,可說有份促成了廉政公署的成立。這項功績,已足以改變香港的命運。
回看現今的香港,社會大批達官貴人有能力與「天庭」聯繫,但有多少人願意像葉錫恩一樣,利用自己的特殊身分,站在香港市民一方,為港人發聲?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葉錫恩於1950年代來港傳教,自此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1950年代的香港,社會仍很貧乏,葉錫恩決心協助香港的基層市民改善生活,自己住進黃大仙的木屋區,與貧困市民同呼吸,了解他們所想所需。她看到很多基層孩子因家境問題沒法上學,她就跟教友,即她後來的丈夫杜學魁創立慕光英文書院,讓基層孩子同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那個殖民地時代,中國人在社會的地位仍很低,最難得的是,她就「自恃」英國人的身分,直指殖民地政府政策的不公,為基層市民爭取權益,要求港英政府改善與市民的溝通。
六七十年代,香港貪污情况嚴重,市民飽受欺壓,那時她已當上市政局議員,她試過頸掛相機,假扮遊客,到遊客區的小巴站目睹有黑社會人士向小巴司機收取「保護費」,在旁的警察卻視若無睹,她隨即上前質問該名警察為何不採取行動,警員卻答她,司機是自願付的,氣得她七孔冒煙。之後她大力游說港英政府務必處理貪污問題,她更利用自己的英國人優勢,直接致電當時的港督麥理浩陳情,可說有份促成了廉政公署的成立。這項功績,已足以改變香港的命運。
回看現今的香港,社會大批達官貴人有能力與「天庭」聯繫,但有多少人願意像葉錫恩一樣,利用自己的特殊身分,站在香港市民一方,為港人發聲?
作者是資深傳媒工作者
留言 (0)